按照常理,一个国家出现考研热是件好事,说明全社会的素质在提高,科研力量在壮大。但是,当前我国出现的这股考研热,不但不值得庆贺,相反值得全社会反思,而且让人十分担忧。当前我国出现的考研热,不是因为广大青年人为了学习、为了追求知识,更不是为了搞科学研究而去考研,而是多种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套用两句网络流行语,“考研不可怕,可怕的是考研不是为了科研。”“青年人考的不是研,是工作。”【详细

现象一:140万人考研创10年之最 或因就业形势严峻

“今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40万人,较去年增加13%。这是2001年报考总数的3倍。而报考北京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硕士研究生人数也出现了5年来的最大井喷,超过了1997年全国考研学生总数… 【详细】

现象二:2010年研考结束 考研族转投求职大军当面霸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刚结束,迎考的疲倦和喧嚣还未褪却,“考研族”已经转入疯狂求职的队伍。为了抓住春节前最后一波就业机会,“考研族”开足马力,有人甚至一天之内通过网络投了20份简历,赶了三场面试… 【详细】

现象三:就业难催生“零起薪” 专家告诫理性看待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使出浑身解数推销自己,“特色”简历、才艺展示等,同时“薪”愿一降再降,不少人抛出“零工资绣球”,表示只要有工作,愿意接受“零起薪”就业… 【详细】

现象四:研究生求职重户口 薪资降低“学历牌”难打

前来求职的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心理预期普遍有所降低。不少硕士生期望值只有三四千元。相对工资而言,很多硕士博士更加关注能否落户北京。有一家企业打出了“解决进京指标”的标牌,待遇只有两三千元,却引来众多求职者… 【详细】

现象五:硕士毕业生沦为就业“夹心层”的尴尬与无奈

没有部分本科毕业生的名校身世和年龄优势,缺少博士毕业生的高学历和社会经验,不知何时起,曾一度被人羡慕的硕士毕业生,在就业路上已经越走越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教育对人才培养定位的缺失… 【详细】

现象六:应届女生的就业压力比男生更大

安徽大学应届毕业生葛杨表示:“现在本科生太多了,我们应届女生的就业压力比男生更大,所以我希望通过读研来缓解目前的压力,也希望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有良好的经济形势,让我可以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 【详细】




为增值保先“返考族”挤进2010年考研大军

这已经是小张连续第三年考研了,三年的学习,让他感到十分疲惫。与其他考研学生的经济拮据不同,他并不愁钱,因为他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

他告诉记者,他烦透了现在的生活状态,每天都在机械地重复,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机器人一样,生命就在这样的重复中白白地浪费掉了。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 黑龙江:2010考研报名人数近5万
  • 云南:2010考研人数增2成多
  • 山东:考生14万 占全国10%
  • 天津:3万考生上2010考研战场
  • 湖北:2010年9万人参加考研
  • 广西:2010年1.5万人2010年考研
  • 潍坊:考研人数创6498人新高
  • 黑龙江:“考研”报名人数创纪录
  • 新疆:1.5万余人参加2010考研
  • 2010考研人数新高 山东江苏北京前三

  • 原因一: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增加

    对于考研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点的原因,业内专家解释,考研人数的增长主要是因为毕业生人数增加。面对就业压力,考研仍是大量毕业生的选择。根据调查的情况,“就业前景好”(34%)本月仍为国内读研第一位的理由;… 【详细】

    原因二:2010年专业学位扩招,吸引应届及在职人士报考

    今年是全面开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第一年。教育部要求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减少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人数,减少的部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硕士吸引了很多考生…

    原因三:国考竞争太激烈 而且考研比考公务员公平

    “不考研又能如何?公务员的选拔体系注定是少数人的游戏,工作又那么难找,考研相对还公平些,同时国家鼓励,机会大。”考虑到“国考”竞争过于激烈,也有毕业生直接跨过“国考”而瞄准地方公务员考试。精力总是有限的,考上国家公务员的几率太小了,不如集中精力考研。




    解读考研:出路与退路的纠缠

    研究生考试成了每年继高考之后的另一场 “大戏”。每个大学生的考研表情都不同,有人铆足了劲非考上不可,有的则因为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发展方向,无奈借考研拖延时间,再度寻找机会……

    “考上也难,考不上更难。”考不上,毕业后再回头找工作,显然心理压力增大;考上了,但三年研究生毕业之后,就业形势又将是怎样一番现状,在很多就读的学生中,也显得很茫然。

    结果一:“热的热得发烫,冷的冷得冰凉”。

    为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读研,这一目的,直接导致“考研热”背后的冷热不均:热门院校、热门专业集中度更高,“热的热得发烫,冷的冷得冰凉”。 【详细】

    结果二:研究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

    仅有17.8%的硕士对自己研究的专业非常感兴趣,同时有8.9%的硕士对自己的专业“没什么兴趣” 。数据表明,真正对科研感兴趣而读书的学生比较少。为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读研,这一目的,直接导致“考研热”背后的冷热不均。 【详细】

    结果三:恐研究生就业比本科生更难

    在本科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同时,很多地区最新报出的就业率数据却显示,不少高校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甚至专科生,一向被视为“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研究生也面临重重就业危机… 【详细】

    结果四:硕士生越来越重视实践,学术味儿越来越淡

    “我们的招聘条件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现在收到的近千份简历中硕士生占了七成。他们的简历上都会用很大篇幅叙述实习经历,很少有人能列出自己的专业成绩和科研成果。”实习、兼职的时间多了,做学问、搞研究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详细】




    研究生质量下降

    1、 社会考研辅导班、完善的各种辅导资料体系等导致应试教育在硕士研究生入学中普遍存在。

    2、 现在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时间大大缩短,科研时间的减少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所下降。

        一些硕士生连最基础的东西、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清楚,一些化工专业的毕业生以至于回答不上来诸如“水的正常沸点是多少”“北方地区下雪的时候为什么要在路面撒盐”等问题。

        针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调查显示: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意识”,45%的被调查者认为“强”,42.7%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还有12.3%的被调查者认为“弱”。

    3、研究生培养向本科趋同和随着研究生人数的膨胀,研究生已经越来越从“精英”走向“普及”,在就业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评论一:为缓解就业压力而考研,不过是将短痛拉成长痛

    一些高校应届毕业生希望通过考研增加将来就业竞争力,但也有很大部分的考生则是为了逃避严峻就业形势,通过考研延后就业时间,这显然不可能做到釜底抽薪,顶多只是扬汤止沸。对相当一部分莘莘学子来说,却是将短痛拉成了长痛。 【详细】

    评论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出在高校自身

    首先我国产业结构及发展主要依靠粗加工,与许多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对路,因而吸纳大学生极为有限; 其次近年大学生竞相应聘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现象表明,大学生就业观念并非就业难的主因。以上两点的排除,意味着唯一的可能就是过快的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通俗地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出在高校自身。 【详细】

    评论三:研究生扩招能改变就业现状吗?

    扩招只能让大家对中国高等教育又一次失望。是因为大家都崇洋媚外?肯定不是,因为现在上大学很难就业。研究生再扩招,让人们对中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怀疑:我们有没有能力办好自己的大学? 【详细】




    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思考

    杨元元之死,不仅引发人们对大学冷漠的质疑、对研究生就业的忧虑,也引发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个话题的深刻反思。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出在高校自身

    只要我们的教育部门不认真反思现今高等教育,不从源头上对症下药、解决问题,那此举就是瞎折腾,同时也深深折射教育部门的“黔驴技穷”。

    扩招研究生恐难解大学生就业之渴

    根据最基本的投入产出法则,大学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势必要求在未来有更高、更好的“产出”。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经济成本,都非常高昂,两三年后的就业形势如果仍然严峻,社会将如何接招?

    考研与就业,并不左右为难

    人的一生要面临很多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总会让走在考研路上的人略显犹豫,但时间有限,任何拖延和躲避都只会给自己设置更多的障碍,所以要尽快作出决定,然后坚定执著地走下去。【详细】

    就业形势严峻 研究生扩招更应把好培养质量关

    教育部门更应重视并解决好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病,牢牢把握好研究生培养质量,做到“宽进来、窄出去”,从而有效遏制高等教育“无就业增长”趋势继续蔓延。如果这些做不到,那扩招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因一拖再拖,日后无疑将更加严峻与复杂。【详细】

    研究生求职难非学历惹祸 面试莫犯“高级错”

    对今年毕业的研究生来说,求职竞争尤为激烈。不仅有本科生打出“低薪”牌,还有大批留学生归国求职。那么,对于这批高学历的毕业生来说,如何从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呢?记者采访了几位正在求职的研究生,他们的经历或许能给读者一些启发。 【详细】




    1、大学应该积极主动地担当起对研究生的教育关怀之责,将其人格的塑造摆在教育的第一位。

    2、 “研究”研究生,更要研究社会。大学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创新专业设置,使之符合社会与市场的需求。

    3、教育者应将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看作对自身教育成败与否的检验,为研究生就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指导,放宽视野,牵线搭桥。

    4、打破垄断、降低门槛,全力促进金融、医疗等领域开放,使就业空间获得拓展和释放,方可破除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窄门”。

     意见反馈: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可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                     编辑:王燕


    中国教育在线考研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