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辽宁大学国家一流专业概览

  • 今日更新调剂数据 0
  • 24考研累计调剂院校 0
  • 今日更新调剂院校 0
  • 24考研累计调剂数据 0
辽宁大学国家一流专业概览

序号

专业

1

经济学

2

财政学

3

国际经济与贸易

4

法  学

5

汉语言文学

6

应用化学

7

工商管理

8

市场营销

9

人力资源管理


辽宁大学国家一流专业——经济学

  历史沿革与重要荣誉

  辽宁大学经济学专业设立于1958年建校伊始,全国著名经济学家宋则行教授任首任系主任;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是全国13所国家重点教学基地之一、全国优秀基地。本专业为“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支撑专业。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精品教材、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实现教育部“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院校主要建设项目“双满贯”。曾获得辽宁省第一批优秀课程、第一批精品课程、第一届教学名师、第一批本科示范性专业、第一批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第一批本科优势特色专业、第一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在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名列全省第一名。

  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研究、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本专业以四年制为基础,实行三至七年的弹性学制。毕业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政府机关、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

  师资力量

  经济学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一流教师团队。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级教学团队。目前已形成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和省学科评议组成员、省经济学类教指委主任委员、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在内的优秀教师队伍。

  专业建设举措

  创新一流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培养基础性人才和个性化发展自主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前提”即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突出“一个重点”即构建“两个阶段、三个平台”课程体系;建好“一个阵地”即通过实施“三项工程”改革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和考试制度;强化“一个环节”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验教学;倡导“一个方向”即培养国际化人才。

  创新一流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基础性。主要强调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工具基础和写作基础;二是学本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参与学术活动的创造性;三是融通性。使学生形成更开阔的视野、更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实践性。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东北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的具体实践;五是创新性。真正使教学理念创新落实到教学行为、学习行为、课堂组织方式、学生活动方式等的创新上;六是开放性。主要是开拓国际化视野,实行开放式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

  创新一流人才培养路径。集中体现为“三项工程”和“新三项工程”。从1999年开始率先在经济学专业实施“名教授执教核心课”“本科生导师制”和“用外语讲授专业课”。进入新时代,又率先在经济学专业实施“一流本科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工程”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提升工程”。

  创新一流人才培养方案。一是论史结合。长期坚持将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作为学年课程开设,并一直开设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课程;二是通专结合。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基础上,开设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道德修养等方面课程,为低年级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二年级强化基础课和核心课,三、四年级增开选修课,聘请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著名专家学者来校授课。

  专业建设成效

  本专业按照教育部“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要求,根据我校的特点,将一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综合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主动适应国家特别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及精通外语、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学知识和工具的国际化人才。通过实施“基础性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这一目标已初步得到实现。 

  在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与排名”中,我校被评为A类高校,排名第36位;在全国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排名第一;在中国科教评价网最新排名中,经济学专业排名全国第5位;在校友会网《中国经济学一流专业排名》《202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经济学专业排名并列全国第七。

辽宁大学国家一流专业——财政学

  历史沿革与重要荣誉

  辽宁大学财政学专业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早期由全国著名财政学专家罗毅教授、刘醒亚教授等担任学科带头人,历经发展积淀,具备了坚实基础。90年代以来,财政学专业取得迅速发展,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财政学专业拥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招收本科生,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本科专业于1990年批准设立并开始招生,硕士学位授权点于1995年批准设立招生,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01年申报成功。本专业成立至今,已经向社会输送了本科毕业生千余名,硕士毕业生300余人,博士、博士后近50人,有力地支持了辽宁和其他兄弟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2000年以来,财政学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先后五次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被教育部、财政部授予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是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荣获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辽宁省示范专业等多项荣誉。

  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

  财政学专业旨在培养能够系统掌握财政分配理论、税收税制理论与实务及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具备创造性思维、科研与管理能力及相关实务技能,主要从事各级财政、税务和企事业部门的财政、税务、财务管理等相关工作。本专业以四年制为基础,实行三至七年的弹性学制。毕业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财政学专业实施教学团队建设计划,拥有学历层次较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现已形成了包括国家高层次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财政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讲人、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合格评估专家、辽宁省财政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教学名师在内的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辽宁省示范专业团队、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团队。该专业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学习,现有多人在国内外著名大学做访问学者,中青年教师在国内财政领域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专业建设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在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过程中,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适用性及特色突出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

  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充分反映当代经济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紧密结合中国改革与发展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三是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部门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以及相关部门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建立促进教师爱岗敬业、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

  四是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与完善教学实践基地,探索形成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习基地管理和评估办法,在保证基地集中实习效果和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扩充实习基地数量。做好学生实习的指导工作,保证实习时间,提高实习绩效;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评机制。

  五是创新专业的实验室平台。通过建设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具体的教学实践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生动案例。

  专业建设成效

  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财政学专业系统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财政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二是建立了一套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的科学课程体系;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和特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能够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和国内外前沿理论的教材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体系;能够体现科学化管理和现代要求的教学管理体制。

  三是建立了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学风严谨、师德高尚,以经济学博士为主体、高职称教师占相当比重的,矢志于财政学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四是具有设备比较齐全、水平比较先进、功能比较完善,适应培养财政学优秀人才需要的教学、科研设施和其他办学条件。 

  五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经济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输送高质量的生源,为经济建设输送高水平人才,在特色专业建设上对财政学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辽宁大学国家一流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历史沿革与重要荣誉

  辽宁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设立于1987年,1997年和2003年分别获批国际贸易硕士授权点和博士授权点,并于2003年获得设立博士后流动站资格。2003年,辽宁大学获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国际贸易学为重要支撑。2010年,辽宁大学又获得全国首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授权点。

  近五年来,辽宁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取得的主要荣誉包括:2015年入选辽宁省本科优势特色专业;2014年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入选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9年《国际贸易实务》被评为辽宁省一流课程。近五年,辽宁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科研方面亦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主要列举如下:  

 

  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掌握经济学和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认识和把握国内外经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熟练使用一门外国语言,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和较为完备知识体系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在高校、政府相关部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外贸企业、银行等相关领域工作。

  师资力量

  辽宁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建设中高度重视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努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是以师德师风教育为根本,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二是坚持内培外引,鼓励青年教师国内外深造、进修,培养各类青年拔尖人才,积极引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海外高层次人才等;三是实行奖励措施促进青年学者成长,为青年学者提供上升、发展渠道;四是增强教师团队服务社会能力,鼓励教师参与、服务辽宁振兴,对辽宁振兴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重要建议的教师提供硬件与软件上的支持。

  目前,辽宁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职称和学历层次较高、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学风严谨、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中包括二级教授2人,1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1人兼任辽宁省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教指委主任委员、1人兼任辽宁省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教指委秘书长、1人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专家、1人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1人入选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1人入选“兴辽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等。

  专业建设举措

  (一)在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方面,通过建立新模式、新机制深化本专业教学改革

  第一,建立需求导向课程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课程结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设立创新人才实验班-则行班,培养具有前瞻视野、面向创新创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强化实践教学,依托文科综合实训中心,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辅助教学;强化外语教学,加强学生外语学习管理;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第二,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人才培养新机制。实行通识教育课程培养,打破文科、理科学科限制;推行以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核心的学分制,支持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利用网上资源(MOOC)实现跨校课程学习;支持学生入学一年后,重新选择专业,实现跨院系、跨学科转专业。第三,建立校内外协同合作育人新机制。建立校际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深化东北地区高校教学一体化建设,强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提高;加强了校企深度合作,建设校企研究院,进一步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契合度;校地合作育人,打造实习、创新服务基地,本专业与营口市政府签署明确合作协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开展校所联合培养,选择行业或区域代表性的研究院所结成合作团队,统筹双方资源,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新模式。第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设立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并指派优秀教师进行指导;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建立“一节课、一讲堂、一分享会、一训练营”活动体系。

  (二)在专业教学质量方面,本专业在建设中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建立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管组织体系。在学校教学质量中心领导下,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为教学质量第一监督人、院长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与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和教研室主任组成教学监督管理小组,每学期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行3次以上基于教学质量的教学研究例会,找出问题,立言立行。第二,建立依据人才培养标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每学期组织教学督导员、同行专家、同学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打分,并将结果反馈于教师促其提高。第三,建立采集、评估、反馈一体化信息评估体系。通过教学声像档案设立、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采集有效信息,由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任课教师共同对信息梳理、分析,强化质量关。第四,建立教学质量奖励、惩罚体系。定期进行教学评比,对教学质量排名前5位者给予奖励,排名后5位教师进行约谈。

  专业建设成效 

  通过采取如上创新性举措,辽宁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2013年辽宁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得全省第一。2016年,中国教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及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的中国经济与贸易类大学排名中,辽宁大学位列全国第五名。2020年,辽宁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全国734所高校中的排名上升至第三位,该专业在全国国际贸易学科中居于第一军团之列。

辽宁大学国家一流专业——法学

  历史沿革与重要荣誉

  辽宁大学法学院前身辽宁大学法律系,创建于1980年,是辽宁省第一所法学全日制本科培养单位。20世纪90年代,先后开设法律、经济法、国际经济法三个专业,后按照“宽口径、厚基础”要求,合并为一个法学专业。进入21世纪,法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现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和法学一级博士、硕士、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法学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等学位授权资格。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位列全国B+。2017年,法学学科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2018年法学专业成为第一批辽宁省普通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年被遴选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辽宁大学法学院是首批国家卓越法律人才(应用型、复合型)教育培养基地、全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建设单位、国家司法鉴定人培训基地、辽宁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大学法学教学综合实训中心,在辽宁省主要城市的三级公、检、法机关、司法鉴定机构、律师事务所等设立法学实践教学基地34个,其中2个被评为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

  适应全面依法治国、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的需要,培养理论功底扎实、知识体系健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重伦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德才兼备、创新应用型法治人才。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强,能够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的法学教育、研究和法律实务工作。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立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行政机关等,及律师、公证、仲裁等法律服务机构以及升学深造。

  师资力量

  法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5人,高级职称74.55%、博士学位90.91%、中青年教师52.73%,80%以上具备律师、仲裁员、陪审员、司法监督员、政府法律顾问、人大代表等实务经历。师资队伍获批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暨文化名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4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杰出资深法学专家4人、辽宁省杰出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6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辽宁省高等院校创新人才1人。累计聘任159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实务导师,其中双千计划累计引入实务专家9人,辽宁省内第一。与海外知名大学建立合作机制,邀请学者短期授课、开设讲座。

  专业建设举措

  一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推行“知”与“行”为核心和互动的教学体系改革。突出基础课、主干课,建成国家级、省级精品课6门,在建在线开放课5门、虚拟仿真课程1门。在全国率先研发法务实训课程体系和首批教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二是建立培养共同体,供需对接、协同育人。牵头成立辽宁省法律服务业联盟,搭建协同育人的组织化平台,开创法学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新范式。作为牵头单位,组织联盟内12所兄弟院校建立常态化、经常性合作机制,开展跨校在线选修、举办专业创新竞赛,统筹各自特色优势,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三是规划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分类育人。国家和社会对法治人才需求日益丰富,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开设244讲法治讲座、178讲实务讲座,通过专业内涵建设,提供学术、实践、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创设学训一体、以赛促训的训赛课程,每年资助学生参与国内外专业创新竞赛近10项,在国内赛、国际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例如2018年在海牙举行的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竞赛中荣获全球季军。为满足“一带一路”等国家和地方战略人才需求,创设国际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开设双语比较法、国际法课程,邀请海外专家短期授课。

  专业建设成效

  辽宁大学法学专业师资队伍获批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法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示范性专业、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多次获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法学专业1980年至今累计培养毕业生六千余人,广泛分布各行业和国内外,东北地区法律行业居多。优秀毕业生中不乏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大学校长、长江学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高院院长、省检察长、全国律师机构负责人、WTO上诉案件代理律师等 。

  辽宁大学国家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

  历史沿革与重要荣誉

  辽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始建于1953年,为“211工程”1-3期重点建设学科。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凭借2015年在辽宁省中文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第一的表现,被评为辽宁省首批优势特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硕士点;文艺学专业1984年获批硕士点,2003年获批博士点。2010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随后获批博士后流动站。

  近五年先后有多门课程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辽宁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专业、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文联文艺基地、中国大学生故事基地。

  作为辽宁省老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一般项目24项,获国家级、省级科研奖励35项、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系统传授中国文学与汉语言学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论修养与鉴赏、表达、写作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为具有写作、批评、研究、教学、文化产业创意与文化管理等多方面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胜任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科研机构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能够具有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科研能力。

  毕业生就业去向为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科研机构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单位。

  师资力量

  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6人,讲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1人。教师学缘、年龄结构合理,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名校博士的加盟,使学科团队实力大大增强,先后获得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辽宁省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教师团队中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荣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创业指导师1人、省市部级优秀专家4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特聘教授2人,省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3人,其他省级人才称号6人,18人兼任国家级学会(理事以上)职务。

  专业建设举措

  一是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来设计。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汉语言文学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为跨专业平台,以创新性思维培养为载体,形成新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三类模式:多元开放教学模式、文学实践创作模式、实践基地培育模式。

  三是打造专业特色项目。以文学院为依托,成立辽宁大学国学院和书画研究院。国学院成立三年多来,在校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课程体系设置和崭新的授课方式深受好评,博雅教育的成果初步显现。

  四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创业基础”等基础必修课程,开设“创意写作”“媒介文化研究”等14门创新实验类课程。

  专业建设成效

  一是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在省内专业综合评价位列第一,成为省部级优势专业,2018年获批省普通高等学校同类专业首批唯一的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二是课程体系改革效果显著。构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大力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教学中,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现已建成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三是文学创作实践作品纷呈。南光辉创作出版40万字长篇小说《裤兜里的青春》。宋倩倩(笔名杨千紫)出版了长篇小说《兰陵王妃》,并出售影视版权,制作拍摄完成,该剧本荣获2014 年“中国好剧本”大赛银奖,改编电视剧《招摇》等在湖南卫视放映。王丹创作的百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朝天阙》(三卷本)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硕士生刘佳宁(笔名酸菜仙儿)创作的长篇小说《我的相亲路上满是奇珍异兽》由天津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或取材历史,或着眼当下,既贴近青年人心理,又符合时代精神,是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青年学生的直接成果。选取学生优秀作品结集出版两部作品集《斯文不坠:新时代大学生诗文选》《斯文不坠:新时代大学生小说选》,2019 年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达50万字。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职院校
选学校
搜学校
查学校
选专业
搜专业
开设院校
院校排行榜
高校排行
专业排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