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超200万人考研 专家:“考研热”难短期降温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15日起,各高校开始陆续公布2017年研初试成绩。莘莘学子不敢懈怠,开始投入复试准备工作,向“硕士帽”发起最后的冲刺准备。

  与往年相比,去年底开的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试,可谓意义非凡。一方面,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全国统;另一方面,研报人数达到“史上最高”的201万,首次突破200万人,比2016年的177万报人数增长13.6%。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研?研升温的背后是怎样的现实?

  生说

  就业压力、深造和拿文凭是研主因

  近一段时间,大四学生龙奕臻的心情有些忐忑。眼看着其他高校先后发布研初试成绩,她的研目标学校却还没有一丝动静。对她来说,这是比研复习更煎熬的时光。

  “我研就是为了去北京,在更大的平台找一份好工作。”龙奕臻说,自己原本没打算研,改变来自一次实习经历。

  大二时,龙奕臻去一家省级媒体实习,她发现身边很多实习生都是“211”、“985”学校出身,“以自己这个普通的二本学历,要留下来工作几乎不可能,实习带我的老师也建议我研镀一下金”。当时心里只是有初步打算,而当她偶然听到学长学姐吐槽找工作“遍地本科生”、收入很低时,她便坚定了研的决定。

  与龙奕臻不同,南梁在大三上学期就决定要研,并且着手复习。在他看来,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是太单薄,想多几年光阴充实自己。他对记者强调,自己研“是想多读几年书,而不是多上几年学。”南梁的爸爸支持他研,认为文凭高一些不是坏事,而他妈妈却不同意。去年,看到儿子仍没打算找工作,妈妈曾抱怨:“如果能找到好工作就不要研了,研出来还不是得找工作吗?”每当听到这番话,南梁都会想尽办法搪塞妈妈。据南梁统计,他所在的班级共有45个人,研的人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

  而已经在中学工作了三年的小艾,一共有过三次“上战场”的经历。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她选择报了河南省内某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前两年,小艾报的则是全日制研究生。做出改变是有原因的——在小艾看来,她的最终目标是拿到硕士学位,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在实际工作中的待遇差别也不是太大,而且还能边工作边学习,两头不耽误。当然,小艾也坦言,自己研究生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更高的文凭,“我不安于现状,研也是督促自己变得更好的一个过程,可以多学习知识,多认识一些人,接触到新的东西。”

  以上生的研心理,并不是个例。2016年12月,中国教育在线发布了《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谈及研原因时,有3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本科就业压力大,提升就业竞争力”;而因“继续深造,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选择研的人占到31%;此外,有19%的被调查者是“为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而选择研。

  机构说

  培训人数增近一倍,研“马太效应”明显

  早上8点,京通快速路旁,珠江绿洲小区内的某研培训机构,五六名工作人员已经到岗,开始投入新一天的工作。

  事实上,每一年的9月、10月份,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前的两三个月,各家培训机构便会忙着张罗下一年的研培训招生宣传。“现在新年刚过,每天打电话和网络咨询的学生很多,也有不少学生来到现场察,目前有上百个学生正式报名了。”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今年是这家研培训机构开办业务的第11年。谈到“研热”现象对培训市场的影响,该培训机构负责人罗老师很有感触,“别的机构我不知道,但在我这里,最近三年的报班人数一直是上涨态势。”从罗老师提供的数据来看,2014年,该培训机构一共有800多人报班参加培训;2015年,有1400多人接受培训;而在2016年,报班人数已接近3000人。也就是说,在“研热”持续的大背景下,去年这家培训机构的报班人数比前年增长了近一倍。

  研报人数的激增,催化着研培训市场的火爆。而据了解,在该研培训机构,每一年前来报班参加培训的学生,以本科为二本、三本学校的居多。当然,也有一些一本学校的学生,“报的目标学校,几乎都比本科所在学校更好。”

  除了报班人数增多,罗老师同时发现,在研地域、学校和专业的具体选择上,“研大军”表现出的“马太效应”,十分明显。

  从报地区来说,报一线城市高校的人数最多。越是经济文化发达、优质高校资源聚集的地区,越受到生的青睐;从报的目标学校来看,“211”、“985”院校一直都是生竞逐的主要对象,报非名牌大学的学生人数相对很少;而从报的具体专业来说,一些"211"、"985"院校的经管、理工、医学类专业是热门,相比之下,历史、哲学等专业偏于冷清。

  之所以会有研的“马太效应”,罗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这跟社会发展的现实有关,也与生个体的功利性认知有关。换位思一下,谁不想来一次‘自我救赎’,趁着研换一个更好的平台,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呢?”

  专家说

  “研热”难短期降温,高校改革需提速

  仅仅一年时间,研报名人数增加了24万,究竟是什么支撑着研升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多重因素综合推动了“研热”。2016年12月底举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试,第一次将在职研究生纳入了统,推动了研人数的上涨。这是原因之一。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多学生都把研当做了避风港,以延缓就业压力;此外,长期以来,社会上不少企事业单位都有着浓厚的“学历情结”,如果没有一纸研究生文凭,很多学生连报名竞争某一个岗位的资格都没有。多重因素叠加,共同促成了“研热”。

  而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凌昊莹看来,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因素不可忽视——高校扩招的传导作用。1999年本科教育扩招后,2003年我国研究生教育也开始扩招,经过多年的教育发展,每一年高校的在校学生基数庞大,带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招生人数和录取比例大幅上涨。既然被录取的机会比以前更大了,很多学生都会选择去研。

  熊丙奇认为,眼下高烧不退的“研热”,说到底,是一个不健康的状态。因为,很多生是带着非常强烈的功利色彩去研。对此,凌昊莹则有不一样的看法。她认为,“研大军”中也不乏理性的认知。比如,有些学生本科阶段并不是就读的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研换一个志趣所在的专业未尝不可。同时,从现实点儿的角度来说,在国内读研相比国外留学,经济成本也是比较低的。两三年的读研时间,学生“可以实现以时间换空间。读完研参加工作时,可供选择的空间要比本科大得多。”

  虑到以上种种因素,不论是熊丙奇还是凌昊莹,都认为“研热”现象很难在短期内降温。

  那么,面对“研热”,高校和社会应该如何应对,做出哪些改变?对此,熊丙奇建议,目前的“研热”,对教育部门和高校来说,肩上的压力其实更大了,应该抓紧时间推进相关改革。尤其是要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建立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同时,为了引导生对研养成理性的认知和抉择,也要进一步扭转我国社会,特别是公务员招、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和人才评价过程中的“唯学历论”现象。

  凌昊莹则提出,很多学生之所以研,只是按照现实逻辑做出的被动反应,单纯说学生太功利,似乎也算不上是客观的态度。改变“研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感觉现在陷入了一个怪圈,大家普遍认为研已经过热了,但社会上的一些门槛却伫立着。学生找工作有压力,反过来又倒逼着高校引导学生去研和扩张招生规模……”因此,她建议,不管是高校、政策导向,还是社会企事业单位等,都应该真正有所行动。而具体到生个人来说,在尊重个人兴趣和选择的基础上,一旦确定要研,就要努力做到学历和能力相匹配,而不仅仅是通过研来改变自己的身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选学校
搜学校
查学校
选专业
搜专业
开设院校
院校排行榜
高校排行
专业排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