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跨校跨专业跨地区的“三跨考生”需要这样做……
2018-10-25
中国教育在线综合整理

  • 今日更新调剂数据 0
  • 24考研累计调剂院校 0
  • 今日更新调剂院校 0
  • 24考研累计调剂数据 0

  去年考研报名人数238万人 增幅18.4%,其中跨专业考研的考生数量逐年增加。能够“重新开始”,对于不满意自己本科院校或专业的广大学子而言,跨校、跨专业、跨地区考研的所谓“三跨”,成了他们千载难逢的“改换门庭”的机会。每年有百万人选择跨考,占考研总人数的60%,大部分名校研院的外校录取人数超过了总人数的70%……

  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或者是为了更好的就业,选择了跨考,追求理想诚然无错,同时我们也应理性的思考,跨考,你到底准备好了吗?跨考,真的那么难吗?

  不否认跨考的难度会大于本专业考研,但是正确的备考复习策略,能最大程度的帮助你规避风险。

  跨专业要勇敢前行,谨慎选择

  到哪去,学什么,是跨专业的考生普遍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面对选校选择,"地区第一,学校第二"。简单地说,就是先确定以后比较倾向于找工作的地区,再在该地区或附近地区选择适当的学校。大家全方位了解目标院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还要进行一些对比选择自己更中意的学校。

  这样考虑的理由在于,每个地区对各学校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地区的行业生态也有很大的不同。

  举个两个例子,假设A和B学校的考研难度差不多,而我以后比较偏向于在A学校所在的地区工作。

  但B所在的地区是一线城市,而A是省级的学校。这种情况下,B校毕业生在A所在的地区找工作未必会比A校毕业生更有优势。同时,不同的城市会有一定的就业风向差别,文化传媒行业选择哪个城市,工商金融选择哪个城市,法律选择哪个城市,都要考虑。

  其次,在选择专业时,我还是建议大家以兴趣为首位。虽然我知道很多考研er选择专业时会综合考虑就业情况和学习难度,这也是没有问题的,但还是建议大家不要选择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这种体验大概部分同学在本科阶段就已经了解了,而且还会在备考途中增加自己的心里压力。

  周密规划,高效复习

  跨考生都是很有勇气的考研人,但空有余勇是不行的,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必不可少。

  1、积累学科素养

  跨考生的一大弱势就是基础知识薄弱,缺乏本科时相应的学术熏陶,没有相应的学科思维。导致专业课复习中会略显吃力。

  在坚持兴趣的同时,抽出时间看该学科经典名族,并收集该学科的专业论文阅读,同时关注专业课方向的公众号,通过对前人的思路分析整理,开启自己的思维殿堂。

  2、参考书目务必准确

  部分学校会发布参考书目,务必准确齐全购买。如果是通过购买学长学姐的专业课笔记,不妨货比三家,购买适合自己思维模式的笔记,以期更好消化。但不要过于以来买来的笔记,可以通话其划定的重点,对相关知识点加强复习。还可以通过专业课真题确定考试的重点难点。

  若是管理学这样专业课资料冗杂而量大的学科,搜集资料不仅会耗费时间,而且会由于不知如何取舍导致复习过多非重点内容,浪费时间,影响整体进度。这时可以选择一些辅导班,边看辅导班准备好的资料边听老师讲课,节约时间的同时,复习也更有针对性。

  虽千万人吾往矣

  有许多考生在复习进程过半时,会因为知识量大而杂乱,或者听说许多跨考中的负面消息而产生退意。这时候要保持心态的平稳,认真分析自己的状态。

  首先,要具备鉴别信息真实度的能力,网上的一些关于跨考难度的说辞有些可能过于夸大,部分是为了营销,相信自己实力,冷静分析,多方求证。

  其次,坚定信念,一往无前,心无杂念地复习就好。并且,要用每天不断进步的学习进度鼓励自己,增强自信。迷茫时想想自己的出发点,或许可以更快的平静下来。

  最后,跨考的难度是真实存在的,只要时刻关注目标院校的招生信息变动和其他的考研信息,考研这场信息战,不能输在细节上。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选学校
搜学校
查学校
选专业
搜专业
开设院校
院校排行榜
高校排行
专业排行
相关新闻
SRC-2019465929 20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