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面向未来 主动谋划 以新工科建设引领教学改革
2018-04-26
《北京教育》杂志

  • 今日更新调剂数据 0
  • 24考研累计调剂院校 0
  • 今日更新调剂院校 0
  • 24考研累计调剂数据 0

  摘要:新工科是高等工程教育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与部署。新工科强调应对变化和塑造未来,需要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助与共享,没有统一的建设模式,高校各自发展情况不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不同。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航空航天新工科专业教育;以产业需求为基本导向,积极推动专业的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以多方协同为重点,构建航空航天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以跨学科为平台,探索航空航天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一系列举措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新工科建设。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新经济;新工科;教学改革

  新工科是高等工程教育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与部署。新经济对高校工科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面向未来布局新兴工科专业,要求培养的工科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创新能力和跨界整合的能力,要求建立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新工科强调应对变化和塑造未来,需要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助与共享,没有统一的建设模式,高校各自发展情况不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不同。为此,高校要立足实际,认清新工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航空而生,伴航空而长,依航空而强,是一所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工科优势高校。目前,学校共有52个专业,其中工科类专业33个;学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每年近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到航空航天民航系统就业,其中航空航天类专业的毕业生到国防单位工作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为此,学校的新工科建设明确定位要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出发,以结合多年办学的特色及优势为基础,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培养具有“责任意识、科学素养、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力争在航空航天民航相关行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上发挥核心作用。学校明确了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落实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聚焦国家发展战略,面向特色行业培养工程专业人才,研究新工科,规划学校新工科建设的施工图。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航空航天新工科专业教育

  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学校结合航空航天特色和国防特色,秉承“航空报国”“献身国防”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行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国防使命感。积极探索以“徐川思政工作法”为核心,主渠道引领与常态化渗透相融合的思政教育教学新方法,发扬“川流不息”思政教育优势,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航空航天新工科专业教育。学校探索构建以“家国情怀”为引领的航空航天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设高标准严要求的核心通识教育主干课程,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力点,形成一批类别齐全、内容丰富、规模适中的通识课程,特别是加强传统文化类、中国特色和世界比较类、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建设,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以产业需求为基本导向,积极推动专业的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

  一是专业的存量调整,即推动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改造。近年来,国家航空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对航空航天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传统工科专业亟待根据产业需求,不断拓展、调整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为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数控机床、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需求和武器装备研制提供人才支撑,切实提升服务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能力。二是专业的增量优化,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专业,学校按照“预测未来人才市场需求—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同步进行”的指导思想,以“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学科群为依托,建设“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大类专业。建设飞行器总体与气动、飞行器结构与动力学、航空航天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航空航天动力工程、航空航天制造工程、飞行器信息感知、控制与电气、飞行器一体化技术等学科交叉、航空航天特色鲜明的新型工科专业。服务国家国防重大需求,为我国新型直升机、无人作战飞机、舰载机、宽体客机、空间飞行器、高推比发动机、组合发动机等先进航空航天装备研制培养工科人才。

  以多方协同为重点,构建航空航天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

  新工科建设强调推进政校合作、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科教结合、国际合作等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强调建立信息融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校企协同机制,形成行业产业与学校之间共同创新、系统育人的生态环境。学校探索建立与产业部门及国内外产业领先企业的合作,分析研究国内外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经验和典型做法,以作为“G7联盟”(工信部所属7所高校联盟)校企协同机制牵头单位为契机,发挥与行业产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建立国防军工集团—南航创新人才培养联盟,加强与国防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研究重点难点问题,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协作层次,强化和激活行业产业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建立适应新经济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需求的校企协同机制。在直升机、发动机、无人机、材料与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进一步加强与行业部门、军工集团的深度协同,构建一批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工程领导力、战略意识和国际视野等工程核心能力和素质。

  以跨学科为平台,探索航空航天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产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工程教育改革拓展到多学科交叉领域、提升到国家战略和未来发展的高度,按照这种新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和新的工程教育改革内涵,继续深入实施“卓越计划”,强势打造“卓越计划”的升级版。按照航空航天新工科学科专业设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目标、标准、方案、模式以及课程和教学内容等,保证所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不会滞后而是超前于国家和产业发展对新工科人才的要求。制定多学科交融、柔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建设新工科学院“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以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教师跨学科专业、跨院系的合作与融合。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和国际化培养,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突破传统的院系利益格局,鼓励学科之间融合,强调教育与科研资源共享。

  新工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需要学校不断总结和完善。目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新工科研究和实践项目三级实施体系。在国家层面,有“多学科交叉复合的航空航天特色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等三项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工科研究和实践项目;在省级层面,有“航空航天特色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重中之重)等三项课题入选江苏省教改课题;在学校层面,学校设立了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专项,分层分类对新工科建设进行研究。(作者施大宁,系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北京教育》杂志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选学校
搜学校
查学校
选专业
搜专业
开设院校
院校排行榜
高校排行
专业排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