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常松
2016年3月1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记者会上,他对新华社记者高校转型问题的回答,将高校人才培养的变革再次提到了社会焦点的面前。
在回答中,他谈到,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达到40%的毛入学率。现在中国有25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学生,居世界第一。
然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社会还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社会的需求是动态的,随着社会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不同,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也不尽相同。而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少。学校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而中国教育模式转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速度,技术创新需要大量应用型的创新人才,而根据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术人才却往往擅长于理论研究,对工程实际缺乏了解。
在类似历史时期的美国,1936年哈佛大学开设历史上第一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940年美国共授予硕士学位27000个,其中专业学位15000个,占55.6%。到1987年,美国硕士学位名称已超过660种,其中学术型学位只占15%,专业应用型学位则占85%。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引入专业硕士是在21世纪初。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专业硕士,招生数量也正逐年提高。但是,也出现了增长率逐年下降的特点。就发展状况来看,中国高校的专业型硕士的教育却仍存在很大问题。
现在什么绊住了我们?
从社会需求上来看,中国经济正值转型升级,对专业型硕士的潜在社会需求正逐年提高,现在中国的专业硕士教育规模尚未达到本科生提升专业能力的需求,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很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是什么原因抑制了目前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势头? 当前专业硕士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首先便是用看待“科学”思维看“技术”。不得不指出,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培养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的方式差别不大,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不清晰。很多高校在培养方案中仍把“从事研究工作”放在专业硕士培养方向的首要位置,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程问题重视不够,仅仅按照对于“科学问题”的理解来考察“技术需求”。
多数高校没围绕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这一关键要素制定详细的培养,教学上大量课程“学术”、“专业”不分,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学习效果又缺乏有效的评估,实践环节甚至沦为“走过场”,找企业实践环节的副导师签字,一天车间都没进就算是完成了本该一年的实践能力培养环节。
此外,很多高校的导师在学术研究上是“行家”,但是对于实际应用中操作环节的技术问题却往往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培养模式上仍旧依赖着传统的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没有面向“实际问题”而是仍旧按照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培养,导致很多能力在应用中“无用武之地”。
于是,传统教育模式对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问题认识不足的弊端就导致了专业硕士实践能力不突出、学术素质也没有学术性硕士过硬的尴尬局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