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体育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2024年9月1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24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还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可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条件为:①修完大学本科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并提供教务部门出具的正式成绩单;②不得跨专业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报名参加工商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一)条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招生单位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
(三)报名参加单独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一)条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连续工作4年以上,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回原单位定向就业的在职人员;或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工作2年以上,业务优秀,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回原单位定向就业的在职人员。
3.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仅限报考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两个专业,报考点只能选择北京体育大学考点。
4.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网上确认时须提交专家推荐表两份,出示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报考的证明函以及本科毕业证、学位证的原件并提交复印件。
(四)是否属于跨专业报考由我校认定,跨专业报考的考生身份认定见表1、表2。
表1 学术学位跨专业报考的考生身份认定
专业名称 |
代码 |
跨专业考生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040301 |
本科所学非教育学门类中体育学类专业 |
运动人体科学 |
040302 |
|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040303 |
|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040304 |
|
中外体育人文交流 |
0403Z2 |
|
教育学原理 |
040101 |
本科所学非教育学门类中教育学类专业 |
课程与教学论 |
040102 |
|
教育史 |
040103 |
|
基础心理学 |
040201 |
本科所学非理学门类中心理学类专业 |
应用心理学 |
040203 |
|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
100215 |
本科所学非医学门类中临床医学类专业 |
运动医学 |
100216 |
|
公共管理学 |
120400 |
本科所学非管理学门类中公共管理学类专业 |
行政管理 |
120401 |
|
新闻学 |
050301 |
本科所学非文学门类中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
传播学 |
050302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030501 |
本科所学非法学门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030503 |
|
思想政治教育 |
030505 |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030506 |
表2 专业学位跨专业报考的考生身份认定
注:跨专业报考加“★”专业的考生,均须提供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证明(体育舞蹈、舞蹈项目不须提供运动员等级证书,须提供比赛经历或获奖证明),否则不予准考。
(五)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有三个二级学科(含三个研究方向)中设有运动项目,在复试时测试专项技术(见表3),其他二级学科不设运动项目。
表3 设有运动项目的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三、招生计划
1.2024年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详见《北京体育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最终招生计划(含各类专项计划)以教育部正式文件下达计划数为准。
2.各专业招生计划将根据教育部2024年正式文件下达计划和具体生源情况做适当调整,本次公布的各专业拟招生人数(含推免生人数)仅供参考。
四、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逾期不再补办。
(一)网上报名要求
1.网上报名时间
2023年10月8日至10月25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3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2.网上报名流程
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报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网上报名注意事项
(1)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我校公布专业目录中的一个专业。
(2)应试的外国语语种需按我校规定进行选择(仅限英语)。
(3)考生应按学校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4)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网上确认开始前完成学历(学籍)核验,否则不准参加考试。
(5)“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退役大学生士兵”等专项计划招生以考生报名时填报确认信息为准,具体要求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6)现役军人报考地方或军队招生单位,以及地方考生报考军队招生单位,应当事先认真阅读了解解放军及招生单位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
(7)我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仅限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8)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并选择报考点。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详情见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报公告)。
(9)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二)网上确认要求
1.网上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具体确认工作由相关报考点组织实施。
2.考生网上确认时应当积极配合报考点,根据核验工作要求提交有关补充材料。
3.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考生应当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5.考生应当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报考点选择北京体育大学的考生,确认手续和流程请见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报公告。
(三)其他
1.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2.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及要求。
3.我校和报考点根据相关规定,对考生报考信息和网上确认材料进行全面审查,确定考生的考试资格。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得准予考试。如发现有考生伪造、变造证件时,将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