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2)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矛盾。它使商品世界分为商品和货币两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因此,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6、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
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价值规律自发配置社会经济资源;
②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生产力发展;
③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4)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生产者积累大量的财富,另一部分可能亏损;
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
7、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只有商品变为货币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①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的形式才能进行交换;
②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
③生产者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了商品之间的物物交换才能表现出来。
(4)商品世界拜物教性质掩盖了商品经济关系的本质,妨碍认识商品、价值、货币的实质。
(5)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使得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代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