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唯物史观【XZ】
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三个表现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的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
2.生产力
基本要素:3个
a.劳动资料,是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b.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合成生产资料。
c.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一般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能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社会形态及其更替
社会形态的特点:a.全面的:骨骼(经济基础)+血肉(上层建筑);b.具体的;c.历史的:自然历史过程。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制度、组织、设施)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性质。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中国越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走向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
4.人与历史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群众路线。
②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