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①"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②1980年5月,针对一些人因为党的政策调整而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种种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他把发展生产力和增加人民收入看成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
③1986年9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90年12月,他进一步捉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④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必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这一理论把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我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为开辟一条发展更好、人民享受成果更多、能够充分体现出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因为:
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②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①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创新型国家。
②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
③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3)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的重要性。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