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来到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在该校英语文化节“与大师面对面”活动中,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王佳易进行了对话。本报记者 齐林泉 摄
4月16日,被誉为“学习型组织之父”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彼得·圣吉,来到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参加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南山教育学会主办的“南外师生与彼得·圣吉面对面:系统思考与未来教育”论坛,与中国师生分享了他最新的思考。
连接情感,形成共同愿景
“人类黄金时代的标志是,孩子被视为是这个社会上最重要的成员。”彼得·圣吉非常推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拜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为师。南怀瑾先生的这句话,使他深受启发,并经常思考它的意味。“当我们将专注力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关注未来。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短期发生的危机、眼前要处理的事情,而一个健康社会的运行有赖于我们着眼长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关注。我们谈到未来,经常感到很抽象,会有一些设想,也会忧心忡忡。但当和孩子们对话的时候,你能感觉到未来很真实——和孩子们对话之时,就是与未来相遇之际。把孩子和我们自身的情感联系起来非常重要。”
彼得·圣吉断言,当前全球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愿景。在这个时代,学生看不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意义。“我在全世界接触过不同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自己当前的教育体系感到满意。‘为什么我要按照老师的方式、在固定的时间里学习?老师教的这些在网络上也可以学习到’——这个时代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在美国,有20所系统学校致力于系统思考的实践与推广。这些学校有一个核心特点,即教师把教室看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是只有一名教师,而是几十位教师——每一名学生都是老师。彼得·圣吉给出了一个接近愿景的现实例子。他家附近有一位做系统教育的数学老师,在过去20年,他设计实践学生互教的学习方式。通常这名教师每节课只在开场时讲5分钟,其余的时间都在课堂上走来走去,观察学生们在讨论什么问题,关注小组讨论的进展。所以,他非常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两三周会据此重新分组,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学习非常高效。值得一提的是,这名教师的课有着今天教育极其关注的情商培养理念——学生去教别人,要思考如何才能帮助对方,比如要按照对方的理解方式去讲述。尽管这样的课堂很难让家长理解,但有一位家长却说,自己的女儿自从遇上这个“很疯狂的老师”,就爱上了数学。
“很多年轻的学生,即便是低龄的小孩子,也已经意识到,今天的世界面临非常尖锐的挑战,而这种挑战正是学校教育所忽视的。”彼得·圣吉说。
不断创新,教育塑造未来
“要当一名教师,首先要做一个预言家,你的教育不是为了今天,而是要为学生们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准备。”这是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哥顿·布朗的一句话。他曾主导了学院工程教育的变革,并把这种变革从学院带到学校,带到全世界,使得麻省理工学院在该教育领域深具世界影响力。
这句话给了彼得·圣吉思考创新和教育关系的启发:“在我看来,教育和其他任何一个商业、政府机构所不同的一点在于,教育真正在塑造未来。”彼得·圣吉强调,孩子们需要有创新的精神并有勇气去创新,因为他们在未来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答案,包括他们的老师。他们特别需要知道如何合作、如何达成共识,因为所有的复杂问题都没有办法靠一个人去解决。而作为教育者接下来需要花时间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几十年甚至近百年以后,社会最需要的是什么,整个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这是当前教育需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教育创新的关键。
杰佛·瑞斯特,是布朗院长的学生。他曾带领团队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的雏形,主导了芯片的发展,催生了IBM公司。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他37岁以前完成的,之后他转到了新的领域,开创了系统动力学。在他人生最后的30年里,他致力于和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公立教育的创新,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系统思考。
在2009年他的一篇文章中,谈到教育与未来。文章提及,在20世纪,科技是主导动力,但是21世纪的发展将是由不同动力推动的,科技并不是唯一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但却从来没有在这样一种互相联系中生活过。所以,作为一个人类群族,我们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要去学习如何在同一个星球上共同生存。杰佛·瑞斯特在这篇文章中指出:身为教育人,第一个应该关注的是“教育勇气”,要支持孩子,让他们有勇气追随内心,解决这个世界上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找一份好工作。
万物互联,学习共同生存
这个观点也是彼得·圣吉走近未来教育的一个起点。而这个起点的基础在今天是广泛的:“全球教育体系都是从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工业化进程加速时的学校模型发展起来的。这个体系是从工厂体系的设置里演化而成的,它没有把人作为一个核心主体来培养,也没有支持人的进化和成长,以及支持人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和问题,学校设计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为工厂提供劳动力。值得庆幸的是,我发现了一种复兴的趋势,在全球各地有了围绕‘教育是为了什么’的教育创新,比如翻转课堂、基于项目的学习、创客等几十种教育创新形式。”
彼得·圣吉说:“基于这些教育创新,我们发展出了一种模型,包括一个核心理念,两个关键领域和三个层次的系统。”
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指“万物互联”,学生需要理解世界万事万物的相互关联,要了解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人也会影响到自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这样的互联性有着很深刻的阐述。
两个关键领域中的第一个是课堂,这是学生学习体验的领域,任何教育创新离不开教学法、教学大纲的设计。第二个领域是课堂之外更大的支持系统,也就是学校文化。要产生真正的创新,一定要有包容、允许错误发生的一个创新环境,否则课堂的创新改变将难以为继。
三层系统的第一个是身心系统,即我们的头脑、精神和心,我们所讲的系统,即我们的头脑、精神和心,我们所讲的系统性、互联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得到体现,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一个系统;在工业文明时代,我们关注头脑,关注孩子够不够聪明——如果只有在头脑层面而没有在心灵层面上的教育,学生不会很幸福。第二个系统是社会、社交的层面,例如家庭、友谊、团队……每一个人在成长中经历的第一个最真实的系统就是家庭系统。第三个系统是生态、社会系统,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系统。在工业化时代,我们忽视了这个层次,带来了悲剧性的结果,森林不再是森林,森林就是采伐原木的资源,我们也忘记了土地也是有生命的,仅仅是关注土地的高产以及如何让我们有更高的收获。
彼得·圣吉最后总结说:“这三个层次的系统是我们未来学习的基础,这并不是新提出的理论,而是古老的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关联,比如我们经常会遗忘或者忽略的《大学》里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类今天已经进入非常关键的时刻,我们要回归传统智慧的源头和精髓,在中国,我们更有条件这样做!”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