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外宣传推广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在深圳举办了亚太地区教育信息化部长级论坛,2015年又在青岛与我国联合举办了首次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发布了《青岛宣言》。我国已有一批教育信息化专家走出国门,还有不少国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我国专家能够给予指导。
要坚持把适应国情、因地制宜的应用模式创新作为基本导向。各地和各学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方面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典型案例和行之有效的应用模式,包括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教师应用模式、课堂应用模式、数字校园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式、校际应用模式、区域整体推进模式、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式等。
谈到教育信息化今后的发展方向,杜占元说,就是要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按照面向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十三五”期间,将坚持“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努力做好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与管理的能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的“四个提升”,加快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步伐,着力实现从服务教育自身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从服务课堂学习到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从服务教育教学到服务育人全过程、从服务一般性教育管理到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的“四个拓展”,确保总体目标如期实现。
一是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对学习者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养成师生数字化教与学的习惯,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重塑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跟踪监测教学全过程,开展学情分析和学习诊断,精准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变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为综合性、过程型的“多维度”评价,由仅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构建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的基础条件和育人环境,制定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学校建设标准,建设泛在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环境。
二是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模式。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优质资源辐射到每个学习者,缩小数字教育鸿沟和差距。鼓励多样化教育服务,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将其作为教学必备的内容。探索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新机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为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
三是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模式。科学布局构建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形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习者和教与学全过程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建立完善教育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形成规范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国家教育数据开放体系。构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加强标准建设,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抵制不良信息侵袭,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
杜占元最后说,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实,切实抓出成效。本报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 蔡继乐)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