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该如何教育?
2010年,教育部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如今,生命教育已在高校中普及。但在张麒看来,高校生命教育多数还是站在校方立场,以学生不出“问题”为导向,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感受,“生命教育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不是工具,所以生命教育不应该是干巴巴的教条或流于空洞的形式,而是要回归于生命本身,以‘人’为本”。
这一点在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该课主讲人谢利·卡根教授在第一课便讲到,“我们不会谈论死亡的过程,或人们慢慢接受自己终有一死这一事实。类似地,我们也不会谈论悲伤或丧亲之痛的过程。我们不会讨论美国的殡葬业,或我们对待死亡的恼人态度,或我们如何倾向于避免面对死亡。”而是在课堂上向学生抛出连串的哲学问题——人是什么?人是怎样的一种实体?尤其是,我们有灵魂吗?自杀是非理性非道德的吗?等等。课程从哲学的视角来思考死亡,挑战看似有道理实则未经论证的逻辑,挑战思考上的舒适区。
一位网友在这门公开课下留言:学习哲学的目标不是要找到一个普适的绝对真理与答案,而是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找到独属于你自己的生命信念。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肖斌认为,学校能做的不仅是开设一门课,同时也应完善教学教育系统,调整工作思路,协同从“不要学生出问题”向“丰盈学生的生命”转变,拓展生命的宽度,如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延伸生命的深度,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信念、理想,“这不是一个老师能完成的事,而是学校要从文化理念、教学教育等方方面面去改变”。
的确,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生关系、校园氛围、社会支持、家庭配合等同样不可或缺。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