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研究生沦为廉价劳动力 专家:细化双方责任义务


  近日,“寒门博士自杀”事件将“高校师生关系”这一话题带到公众视野之中,引发网友热议。当前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构建健康良性的师生关系?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从“老师”到“老板”:师生关系变成雇佣关系?

  “读研期间,一大半时间都用来给导师打工了。”王洋(化名)是一名211高校硕士研究生。她刚进入师门,就被导师安排去给修读第二专业课程的同学上课,作业批改也由她一人完成。

  当上了“老师”,王洋却没有得到老师的待遇:“学校的二专教学任务是有课时费的,但是导师从来没提过钱的事,我只能‘被义务劳动’了。”

  王洋的遭遇并非孤例,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让不少研究生产生“被剥夺感”,认为自己沦为了廉价劳动力甚至免费劳动力。北京某科研院所在读博士方杰(化名)坦言:“导师的一个课题经费有300万元,但是几名学生加起来的收益却不过数万元。”

  方杰说,他的一位师弟在读研期间,曾被导师介绍到一家软件公司工作,“师弟每月干价值一万元的活儿,却只拿一千元的工资,还被导师‘雁过拔毛’克扣了500块”。

  学生给导师干活、打杂,甚至成为“贴身小秘书”,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方杰说,有的导师为了把学生留在身边干活儿,甚至故意让学生延迟毕业。“一方面担心毕不了业,一方面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非常焦虑。”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勤认为,现在一些研究生称呼导师为“老板”,将读书称为“打工”,称呼的变化折射出部分导师把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甚至工具的现实问题。师生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也是对学生合法权利的侵犯。

  从学术到生活:导师与学生的“难舍难分”

  记者调查了解到,相对于人文学科,理工领域研究生对导师的依赖程度会更高。很多研究生进入实验室,享有导师提供的课题、实验设备和资金支持,也为导师完成大量基础性工作。

  在方杰看来,没有导师,也就没有如此优厚的学习环境。实验室的内涵往往超越了有形的空间,也共享了很多规则、理念和工作生活习惯,甚至形成一种“实验室文化”。

  与实验室的“过度亲密”也给方杰带来了烦恼。“有时导师布置的任务量大,每天一早就进实验室,出来的时候已经到深夜11点,遇上导师出差也全程陪伴,基本上没什么自主时间做别的事情,谈恋爱也够呛。”

  而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徐葳表示,自己做了不少“杂活儿”,做“杂活儿”的效率和专业程度也成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没有这些技能,也就无法开展所谓“高大上”的科研工作。

  除了学术合作,与导师的“共同生活”似乎成为部分研究生的日常。微博搜索“给导师取快递”“给导师带孩子”,可以得到数百条检索结果,其中大部分是学生的吐槽。一名在北京高校就读的博士诉苦说,自己被导师“委以重任”,为装修导师的新居忙活了大半年。

  “和导师相处起来心理压力真不小,刚开始挺不适应的。”江苏一所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黄明(化名)说,导师经常组织一些与学术无关的活动,有时不想参加,但又担心与导师产生摩擦和隔阂,大部分时候还是选择了响应“号召”。

  赵勤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融洽、和睦的,但如果相互交往超过了一定界限,公私不分、学术和生活不分,则会给双方带来不良影响。

  从界限到师德:让教育回到“培养人”的本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对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进行了规定,包括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等。

  黑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欣剑认为,目前教育界对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权利义务界定尚不够清晰和细化,为双方关系的异化埋下了隐患。他建议,应对双方的责任义务进行明确细致规定,或者达成一定协议,由此确立师生之间的相处原则,避免产生分歧和矛盾。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肖瑛表示,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加强对师生关系的监管和引导,制定规范师生行为的具体原则、做法等。可通过建立师德委员会或师生关系委员会将其落到实处,接受学生的申诉和老师的反馈,作为第三方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提供帮助。

  赵勤认为,导师制不仅看重导师的业务能力,也注重导师的道德人格和综合素质,避免因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学生成才,要让学术回归学术、让教育回到“培养人”的本质。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日前发布2018年工作要点指出,将研究制定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列出负面清单,重申师德红线,推动各地各校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建设制度,加强师德宣传教育。

  同时,各地教育部门及高校要强化师德师风考核,通过修订师德标准,选树师德标杆,推动师德考核,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和定期通报制度,让师德考核优胜者得到褒奖,让师德考核不良者受到鞭策。

  此外,专家建议,研究生应制定较为清晰的学术规划和职业选择,将自己的学术爱好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有机结合;导师也应注重转变培养方式,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通过双方的换位思考、加强沟通,来改善师生关系。

  徐葳表示,科研中总有各种困难和痛苦,导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信任,共渡难关,体验到在科研中的成长,把学术精神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选学校
搜学校
查学校
选专业
搜专业
开设院校
院校排行榜
高校排行
专业排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