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季过半,有媒体报道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急着就业,原因之一是既然暂时无合适工作,更多的家长就宁愿让孩子继续备考公务员或深造,有些学校一个班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加起来能占到七八成。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20万,比去年多出25万,就业压力不小。工作怎样才算“合适”,考量标准是什么,这实质上是个就业观念的问题,值得学生和家长认真思考。
说到就业观念,作为直接指导孩子就业的家长,尤其应该认识到,传统社会在就业问题上一劳永逸的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已经极不适应。不少家长往往习惯于用过去的眼光和标准来指导孩子就业,比如更倾向于优先选择那些一个单位干到老的职业,而没有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已经是一个可以多次选择的动态过程,更没有认识到,只有循序渐进从低到高经过多次选择,才能在发现自己的过程中把握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作为家长,最好是引导和鼓励孩子把就业视为一个成长的过程,哪怕是一份暂时不那么“合适”的工作,也能从中寻找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成长机会。
根据环境和个人能力的变化,进行多次择业,恰恰是一个人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从这个角度看,过于看重初次就业的“合适”程度,把期望值抬得过高,无异于自缚手脚、自我设限,压缩就业选择的空间。慢就业是有成本的,不但有经济成本,还有边际成本,并非每个人都有条件来追捧这个“时尚”。家庭条件好的毕业生,慢就业虽然没有经济压力,但会增加机会成本,既不能尽早磨炼自己,也可能错过某些机遇;对于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来说,更不必盲目崇尚慢就业,哪怕第一份工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也不妨先开始干起来,尽快就业,承担起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当你在慢就业的状态中徘徊的时候,同龄人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历练,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薪酬,更有不断提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态,这正是深度参与社会和市场竞争必不可少的核心竞争力。
每个人都想获得更高的收入,更舒适的工作环境,更高的社会地位,但这应该成为一个人奋斗的动力,而不是择业的标准。对于个人来说,就业回报的多与少,是和劳动价值相关联的,忽略了这一点,片面追求高回报则会适得其反。作为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基于校园生活经验建立起的就业期望值,是否能对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择业时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既然要就业,就要建立起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择业理念,不断调整自己,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不是希望社会来适应自己。
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总书记的话,对于面临就业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只有把社会需要作为个人选择职业的最高标准,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