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网站1月25日消息,教育部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241号(教育类109号)提案答复的函:
您提出的《关于改进高校网络教学工作的提案》收悉,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现答复如下:
当前,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育方式已经成为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主动应对停教、停学危机带来的挑战,探索了在线教学的新范式,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经验,明确了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正如您所说,现阶段的网络教学还存在缺乏系统规划与指导等诸多不足。教育部将充分采纳您的建议,以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为契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在线教学从“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
一、在网络教学规划与指导方面
为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教育部出台多项政策不断增加教育资源有效供给,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丰富现代学习方式,逐步建立资源和服务标准体系。如2019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教发〔2019〕11号),在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构建扶持政策体系、形成多元管理服务格局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也就网络教学出台专项政策,对高校教学方式、教师职责、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明确要求高校将慕课教师以及承担教学任务的所有任课教师线上教学计入教学工作量,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与创新,积累实战经验,产生更多更好教学成果。
下一步,教育部将巩固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成果,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继续完善在线教学政策保障机制。一是通过制订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完善《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出台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指导高校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二是加强对高校网络教学的科学统筹和规划,鼓励高校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体系,实现从经验式、粗放式管理向数字化、精准化管理的跨越。
二、在网络软件支撑能力建设方面
近年来,我国加快完善高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基础电信企业大力提升全国高校的网络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的发展目标。随后,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加快推动覆盖全国、多级分布、实名认证的教育专网建设。截至2020年9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组织41个核心节点高校基本完成CERNET2主干网的IPv6升级改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强化宽带网络助教助学能力,工业与信息化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宽带网络助教助学工作的通知》(工信厅通信函〔2020〕34号),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因地制宜推出系列支持举措,有效助力在线教育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工业与信息化部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快5G和千兆光纤网络建设,重点面向有需求的学校等场景推进“双千兆”覆盖和应用示范,为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支持。同时,加强大容量智能教学资源建设,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打造教育发展国际竞争新增长极。
三、在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方面
国家高度重视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工作,积极探索构建“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工作若干事项的通知》(教师厅函〔2020〕2号)等文件,指导各地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将师生心理疏导、视力保护、信息安全等纳入培训内容,围绕教学实施加强教师在线学情诊断、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管理、学业评价、答疑辅导等策略与方法培训,提升教师在线教学的组织实施能力与水平。同时,明确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指导本地师训、教研、信息化等部门以及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加大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力度,落实相关配套措施,一校一策,为教师科学高效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提供支撑和保障。
下一步,教育部将支持高校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一是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体与虚拟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模式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推动在线教学从“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从“单声道”向“双声道”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二是继续支持各地开展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发挥国家级培训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教师和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力度。
四、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运用智能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等项目,汇聚互联网教学、科研、文化资源,拓展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高质量在线教育课程。自2017年起,教育部遴选认定了包括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40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在内的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提出到2021年,在高校培育建设基础上,建设万门左右国家级、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同时推进优质线上资源和教学手段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示范引领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在各类学校的全覆盖,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创新水平。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应用,促进优质课程资源更加广泛共享,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一是提升课程质量,着力引导“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课程,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重点支持已有建设基础、取得明显教学成效的课程;重视特色课程建设,实现一流本科课程多样化。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教学贡献为核心内容的激励政策。加大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优秀课程和教师的奖励力度,加大教学业绩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的权重,营造重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在推动学分互认方面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并逐步健全线上学分互认机制。一是鼓励高校校际学分互认。支持国内高校建立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校际学分互认与转化实践,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二是积极推进线上学分互认。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号),明确要求高校贯彻落实有关政策要求,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选修线上优质课程,制定在线课程学习学分互认与转化政策,保障学生学业不受疫情影响。下一步,教育部将以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为契机,引导高校逐步完善学分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分互认制度和标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2月1日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 宾阳县职业技术学校
- 贵港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
- 容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贵阳经济技术学校
- 黔西市中等职业学校
- 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哈尔滨市航空服务中等专业学校
- 哈尔滨市龙江旅游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黑龙江医药卫生学校
- 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
- 南昌工业工程学校
- 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 信丰中等专业学校
- 井冈山市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 沈阳现代制造服务学校
- 沈阳市信息工程学校
- 沈阳市旅游学校
- 陕西省商业学校
- 西安交通职业学校
- 韩城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四川省乐山市竹根职业中专学校
- 乐山市计算机学校
-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
- 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旅游学校
-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大足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轻工业学校
- 四川仪表工业学校
- 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
- 重庆市医药学校
- 重庆财政学校
- 重庆市梁平职业技术学校
- 重庆市涪陵信息技术学校
- 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
- 重庆中意职业技术学校
- 重庆万州商贸中等专业学校
- 重庆市涪陵创新计算机学校
- 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
- 重庆市武隆区职业教育中心
- 新安县职业高级中学
- 黑龙江省贸易经济学校
- 江西省医药学校
- 江西省信息科技学校
- 江西省化学工业学校
- 江西省民政学校
- 九江庐山西海艺术学校
- 赣州应用技术职业学校
- 南康区电子工业技术学校
- 赣州旅游职业学校
- 吉安应用工程学校
- 吉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 上饶市信州理工学校
- 西安现代职业高中
- 广州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
-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
- 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
-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 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
- 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
- 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
- 广州市侨光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 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
- 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
- 广州市花都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 广州市增城区职业技术学校
- 广州市增城区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 广州市增城区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 广州市南沙区岭东职业技术学校
- 珠海市新思维中等职业学校
- 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
- 广州市海珠工艺美术职业学校
- 广州市从化区职业技术学校
- 重庆市开州区巨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重庆市梁平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
-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
- 重庆工商学校
- 新余市中等专业学校
- 会昌中等专业学校
- 南康中等专业学校
- 上犹中等专业学校
- 龙南中等专业学校
- 上高中等专业学校
- 永新中等专业学校
- 东乡机电中等专业学校
- 嫩江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 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
- 瑞金中等专业学校
- 丰城中等专业学校
- 德兴市职业中专学校
- 重庆市护士学校
- 重庆市体育运动学校
- 重庆市渝东卫生学校
- 贵州省交通运输学校
- 南昌汽车机电学校
- 佛山市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
- 重庆市三峡水利电力学校
- 重庆市农业学校
- 重庆艺术学校
- 德安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分宜县职业技术学校
- 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
- 石城县职业技术学校
- 黎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黔西市水西中等职业学校
- 南昌铁路保安中等专业学校
- 江西泛美艺术中等专业学校
- 重庆市南丁卫生职业学校
- 重庆市万州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 南昌向远轨道技术学校
- 赣北电子工业学校
- 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
- 樟树市职业技术学校
-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职业技术学校
- 佛山市顺德区陈登职业技术学校
- 广州市荔湾外语职业高级中学
- 江西省交通运输学校
- 江西省建设工程学校
- 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
- 江西省轻工业科技中等专业学校
- 重庆市万州现代信息工程学校
- 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云阳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奉节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丰都县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巫溪县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商务学校
- 重庆市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垫江县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工艺美术学校
- 重庆市垫江县第一职业中学校
-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工业管理职业学校
- 重庆市两江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万盛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潼南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光华女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重庆市铜梁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璧山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涪陵第一职业中学校
- 重庆市城口县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酉阳职业教育中心
-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綦江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忠县职业教育中心
- 共青城市高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九江市柴桑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大余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余干县英才职业学校
- 江西省遂川县职业中学
- 抚州信息工程学校
- 赣州市军科职业技术学校
- 上饶市信赖工艺美术学校
- 赣州现代科技职业学校
-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 密山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广州市电子商务技工学校
- 都江堰市职业中学
- 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
- 黑龙江省伊春卫生学校
- 陕西省泾阳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重庆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
- 重庆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
- 重庆市工业技师学院
- 重庆市聚英技工学校
- 重庆市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
- 重庆能源工业技师学院
- 共青技工学校
- 江西文理技师学院
- 大庆技师学院
- 南昌华中技工学校
- 共青铁路工程技工学校
- 于都新长征技工学校
- 南昌当代艺术学校
- 重庆市万州职业教育中心
- 江西上饶东南智慧技工学校
- 江西省石油技工学校
- 宜春市技术工人学校
- 江西新余南铁技工学校
- 广州城建技工学校
- 重庆市艺才高级技工学校
- 上饶信工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