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别让高校被“榜”架
2021-05-25
中国教育报

  • 今日更新调剂数据 0
  • 24考研累计调剂院校 0
  • 今日更新调剂院校 0
  • 24考研累计调剂数据 0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各种形式的高校排名排行很活跃,具体表现为各种“榜”越来越多。进口“榜”有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最佳大学排行榜等;国产“榜”有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校友会大学排行榜、上海软科世界大学排名等。现如今的中国高校,不管什么类型,也不管是身处闹市还是远居幽谷,都不免要屡屡中榜上榜,一年之内少则七八次,多则数十次,月月见榜不是新鲜事儿。

  对于这个现象,其中的积极意义是有的。一是高校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关注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二是对高等院校的评估评价开始向第三方倾斜,出现“官民两家”并驾齐驱、并行不悖的态势,这是好事,也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内涵发展。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高校的各种排名排行如此一哄而上,难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生出很多弊端,其中几点很值得注意。

  其一,造榜、排榜并发榜是一件有利可图的大生意,逐利本色十分鲜明突出。搞排行榜并不是一项公益事业,这件事之所以能让许多人争先恐后、趋之若鹜,关键还是市场机制与资本动力在起作用。正所谓无利不起早,排行榜大多追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逐利本色可见其中。

  其二,买单的是高校,最后一切负担都要转嫁到高校身上。搞各种排名排行耗资不菲,需要相当大的资金与资源投入,其中的负担转来转去,最后买单的还是高校。许多高校因顾及声誉和影响,不得不为此倾注相当的人力物力予以应对。

  其三,除少数名牌高校,大部分高校为此疲惫不堪却无可奈何。坦率地说,各种排名排行只能是少数名牌高校的盛宴,而对大多数高校则苦不堪言,尤其是那些发展环境不利、条件保障薄弱的高校,看到排行榜发榜简直如同穷人过年,成了一个难关。这些高校或忐忑不安地寻找自己是否榜上有名,或心惊肉跳地看着自己的榜上位序起伏,或喜或忧、不可名状,不可能不背负精神与情绪压力。

  鼓励发展社会主导的对高等教育的第三方评估,要不要采用排名排行这种方式,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使用这种手段,实在大可商榷。中国高等教育如同广袤森林,其中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木,千姿百态、各有特色,不能用一把尺子或者一个标准来衡量。这样做既不科学也不公正。

  所谓不科学,是指把各种类型的高校搞到一个榜上来排名排行,譬如用一把尺子测量马牛羊,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高校的个性。我国的高校是适应国家经济产业布局的产物,各有鲜明属性。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尽管出现了综合化、同质化倾向,但大多数高校的底色仍然具有鲜明的行业色彩,存在明显不同的职能分工。譬如“国际化”指标,这是各种排名排行榜中的重要分值项,但一所高校外国学生多少同学校的具体属性职能密切关联,将其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衡量尺度,实在有失偏颇。所以,把该指标当做排行要值,有可能会导致一些高校不择手段地吸引外国学生,进而发生恶性竞争,给高校声誉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所谓不公正,是因为各高校新生入学分数、就业比率同具体行业、专业以及地域、环境密切相关,譬如母鸡下蛋、奶牛产奶,各有各的功用。许多高校本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让他们同场竞技,有失公允。

  随着高校排名排行走向常态化,排名次序俨然成了高校等级次第的标签。长期如此,不仅高等学校的价值有市场化、商业化之嫌,而且在其影响之下,社会公众对高校的认知也有可能发生偏差,从而进一步助推高等教育的分裂与分化,导致高等教育发展更加不平衡。高校排名排行涉及教育评价评估的主导权与主动权的大问题,其不应被社会化、市场化。我们应立足国家教育发展大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大局出发,从更专业的角度予以评价。

  鉴于此,国内的高校排名排行活动可能已到了该降一降温的时候了,让高校从“榜”架的状态下解脱出来,使之放下这个不应有的包袱,实现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职院校
选学校
搜学校
查学校
选专业
搜专业
开设院校
院校排行榜
高校排行
专业排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