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60年积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创新突破
“中科大”早期的发展路径与“国科大”类似,都是依托于中科院强大的科研背景,走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路子。只是,作为首个由科研机构筹建的研究型大学,“中科大”的诞生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20世纪50年代,正值以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激光、生物技术、航空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的快速生长期,单靠中科院已有的科学人才已不能满足需求。这种形势下,“中科大”应运而生。
“我们的学校是新建立起来的,前无所承,缺乏经验,这是我们的缺点,但也是我们的优点”,首任校长郭沫若在开学典礼上说。
起初是一张白纸的“中科大”,在20世纪70-90年代,历经两次变革。
第一次是学校整体南迁合肥以后,首创少年班,创办研究生院,改革调整专业和学科机构,选拔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等,这次变革让“中科大”从低谷中走出,并迅速崛起。
20年后,“中科大”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此时的“中科大”,已经成长为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到了新时期,“中科大”建设“双一流”高校的步伐保持了一贯作风,大胆突破,锐意进取。
在引人关注的学科建设上,“中科大”将按照“11+6+1”的学科布局,重点建设18个学科,发展科大新医学和科大新工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去年底,“中科大”正式宣布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引发多方关注。一所以理工科为“强项”的高等学府,“学医”之路如何开启?学科建设如何进行?
“科大要做的不是传统医学研究,而是新医学。”包信和透露,科大将设置临床医学、核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精准医学等学科。“举个简单的例子,病人到医院的基础诊断程序,是查血、拍片,这也是传统医学院培养的内容。而新医学则是针对基因检测在内的方向着手研究。”
此外,科大还将整合现有学科,建立智能与信息学部,研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现在炒得很热,科大也发展这一领域,那么我们的优势在哪?”包信和说,科大自主研发的“佳佳”机器人会说话、能听懂,在各种重要场合“待人接物”毫不怯场;而科大讯飞在国际上排名靠前,这奠定了科大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研究的基础。
结语:
“中科大”和“国科大”身上自带的科研属性,已经深深烙印在血液里。“少而精”的办学特色下,两所院属大学输出的毕业生质量非常高。
多年来,“中科大”每年本科生招生规模为1800名左右,平均每1000名本科毕业生中就产生一名两院院士,已有“千生一院士”之名;“国科大”每年的本科生招生规模也仅有三四百名。
无论是建设重庆学院,还是开建高新校区,都是向“双一流”靠近的必经之路。只是需要警惕一点,不要重走过去大学“跑马圈地”的扩张之路,丢掉“小而美”的独特气质。
至于,“中科大”和“国科大”到底孰强孰弱,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大家同属科学院系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参考资料:
《科教融合理念的创新与实践_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林彦红
《这4所快速崛起的新型高水平大学, 考生别错过! 》
《中科大高新校区已启动建设,重点发展新医学、新工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世界一流建设方案
中国科学院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
最新ESI排名公布(2018年3月)
知乎、百科词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