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一轮考研大幕开启。据报道,继2017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高涨之后,2018年创下新高,达到238万人。调查显示,考研动机中,“改变学校背景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是主要原因,所占比例超过70%,而比较茫然、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者所占比例分别是30%、21%。
“象牙塔”“科研”“学术研究”……提起研究生,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多是此类“高大上”的词汇。而现在,随着就业门槛的逐渐提高,“读研”被掺入越来越多的功利因素,庞大就业大军的加入,把“读研”从高高的象牙塔尖,一下子拉进了大众视野。按理说,通过进一步深造,刷新自身学历,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就业门槛的无限拉高,却折射出诸多社会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
“不想工作,就读读研吧”——看似开玩笑的一句话,却是不少本科生考研的理由所在。考研,不再是众多学子对学术的纯粹追求,而成为了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背景下,很多本科生不得已做出的随意选择。说其不得已,是因为就业门槛日渐抬高,学历在求职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说其极随意,是由于不少本科生对就业缺乏规划,“别人考我也考”,对自己为何考研认识不清。
求何职、就何业,原本是在大学期间就应思考、解决的问题,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到毕业时才提上日程。回顾四年大学时光,才发现留给学习、长本领的时间微乎其微。仓促无奈间,幸好还有研可考。于是,他们又一门心思把自己封闭在考研题海中,甚至连毕业实习也抛之不顾。
不过,从更深层次看,“考研热”背后折射的更是本科教育的弱化。一方面,本科教育多重学习、轻实习;重专业、轻就业。本科期间,学生大多视野较窄、实践较少,而许多学校却没有足够的择业、就业辅导,导致一些学生想努力却无从下手。另一方面,当前的本科教育多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学到的多是“屠龙之术”,看似“花团锦簇”,却鲜能派上用场,其结果导致不少学生无奈走上考研之路。
本该本科阶段解决的事情,却希望延续到研究生阶段才解决。面对如此现象,最该反思的就是当前的本科教育。四年时间,青春壮志,大有可为,然而,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却只是通识教育的简单重复,再加上“严进宽出”的不良现象,很多本科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可谓是“无忧无虑”。只是,临近毕业时,面对残酷竞争,毕业生才无奈慨叹,原来自己上了一所“假大学”。所以说,一些学校与其沾沾自喜于每年输送多少研究生,倒不如反躬自问如何才能重振本科教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