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1)结合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分析为什么我国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2)“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答案要点】
(1)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我国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原因:
①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所以我国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③我国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④我国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
(2)“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①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注意克服几种倾向。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其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
②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
③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④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实现反周期目标。
⑤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引导增量,主动减量。
⑥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⑦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
⑧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着力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
式和消费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⑩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
难的精准帮扶,使他们有现实获得感。
考点二:价值规律与供给侧改革
(1)运用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原理,说明“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
(2)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怎样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答案要点】
(1)第一,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分配,有效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引起社会两极分化,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第二,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价值规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宏观调控减轻价值规律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2)第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化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保持较高增长速度难度不小。这说明依靠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已经过时。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实现从由投资、出口、消费等需求因素拉动经济增长转向由劳动力、资本、科技与管理等供给因素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这就要求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劳动力、资本、科技与管理等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
考点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理论中的中国”
(1)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习近平提出“理论中的中国”要求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为什么要强调文化自信?
【答案要点】
(1)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体原因如下:
①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②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2)习近平提出我们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体措施如下: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是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孕育形成了革命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可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信,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