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逻辑
偏简单,比前两年都简单些,很多题看完题干和选项,答案基本就出来了。都是常规题型,没有特别需要思考的,也没有冷僻题型。在给学生答案时,同学们的反馈也很积极,很少错误超过5个。如果今年的逻辑失分多,那么你会落后于大部分的同学。
具体参考真题中标注的答案。
第二部分 写作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现在人们常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据报道,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为1.06,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
还有,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
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因此,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
论证有效性很简单,找到推理中的缺陷进行反驳即可。
主题:大学生就业不难么?
要点:
1、2012年数据未必能代表2015年情况。
2、劳动力减少不能说明劳动力短缺,也可能社会的职业需求下降更多。
3、长三角用工荒,不能代表全国。
4、长三角的用工工种未必适合大学生。
5、2015年第二季度的数据能否代表全年?
6、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但是这些工种和大学生之间能否匹配?
7、教育程度高,不代表整体素质高,素质除了知识还包括道德、品质、价值观等。
8、教育程度高,不代表适应能力强。大部分人都在学校,相比其他早进入社会锻炼的人可能适应能力更弱。
9、教育程度高未必就业容易。关键看社会的职业需求。
10、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之前说大学生供不应求二者之间产生矛盾。
11、难是因为专业与需求不适应,或要求过高。不一定,也许是因为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高,大学生能力不及,不能达到企业要求。
12、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就能解决就业难?如果社会总需求200万,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750万,即使专业对口,供给严重大于需求,怎么能解决?
13、改变就业观念就能解决就业难?就业观念改变,不代表社会需求有这么多,不代表大学生的能力就达到企业的要求标准。
14、创业是九死一生,如果创业失败绝大部分人还会失业。
57、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亚里士多德说:"城帮的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无论是家庭还是城帮,它们的内部都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不然的话,它们是不可能组建起来的。但这种一致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同一种声音无法实现和谐,同一个音阶也无法组成旋律。城邦也是如此,它是一个多面体。人们只能通过教育便存在着各种差异的公民,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
论说文有一定难度,和之前考的题有一定差别。立意的出发点不同,主题则不同。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