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结果论,校园“负面文化”惹的祸
“学生学习是为了健全人格、培养能力,为将来追求人生理想和实现个人价值,报效国家和奉献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要分’这种行为显然违背了学生学习的‘初心’,既是人格上的瑕疵,也浪费了学习知识、训练能力的大好机会。”中南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张江华说。
“这是浮躁、功利的社会风气在校园内的映射,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使少数大学生一切唯结果论,不重过程,因此出现了投机取巧实现自己目的的行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武文颖指出。

山东聊城大学图书馆内,大学生们正在复习备考。视觉中国 图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坦陈,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在校生人数增加,一些高校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久而久之形成了校园“负面文化”,即学生在校期间不出事故、顺利毕业就算成功。在有些问题比较严重的高校,通过“划重点”“划范围”等方式在考前给学生“放水”,也被认为是正常事,相反那些按照规定给学生判分的教师却被认为是“与学生对着干”。
罗志敏进一步指出,高校教学考评考核与专业转换制度不完善,也是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之一。“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对学生平时表现进行计分的评价制度,但往往在实践中流于形式,学生的课程成绩最终要靠期末考试得分决定。另一方面,如果许多学生某门课成绩不理想,该任课教师不仅面临学生的责难,而且可能会在‘评教’中得不到学生的好评,进而影响自己的年终绩效考核。此外,虽然目前高校有专业转换以及课程调换制度,但绝大多数学生的选课被严格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从而导致有许多学生在学自己不感兴趣、学起来也很吃力的课程。”
“当然,登分、改分管理不够严谨,任课教师评分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师德师风督查监控机制,缺乏学生失范行为预防惩戒机制等,也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张江华说。
完善考评制度“专业立交桥”须建立
让学生和老师都焦虑的“要分”问题,究竟该如何化解?
罗志敏建议,应通过多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知晓“学会做人更为重要”,并通过加强心理辅助、平时课程学习辅导等环节,使学生能够正确认知自己、承认差距,增强对课程学习及成绩的预见性。
“完善教学考核考评制度。学生的成绩应体现在所修课程的整个教学时段。细化教学管理的各个重要节点,使学生在所修课程每一阶段的成绩都能得到科学、合理、完整的评定。”武文颖说。

张江华强调,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创新考核方式,例如规范登分改分流程、考教分离、题库随机抽题考试等途径,从管理上防范此类问题的发生。
罗志敏指出,从长远来看,高校需积极创设条件,加快建立“专业立交桥”制度,提供广泛多样的课程,实行开放、自由、自愿的选课制度以及便捷的学分互换政策,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至少在专业大类范围内自由地转专业,同时也使他们能更灵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及教学模式。“同时,要扩大范围推行‘宽进严出’的学业考核以及学籍管理制度,破除以往那种‘人人都应按时毕业’的传统认知,保持一定比例的学业淘汰率。这样做不仅能督促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对教师也是一种解脱和保护。”
“制度设计非常重要,但现在还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让学生和老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童文胜说。
(原题为:《期末“夺分大战”背后的隐忧》)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