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1)人们对人工智能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看法和评价,是因为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中的价值评价的特点。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要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再者,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 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而在评价事物价值时,价值评价活动也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评价是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其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最后,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即真理性的认识。
(2)用好人工智能的关键还在人类自身反映了科学技术的二重性,成功的实践需要真理价值的辩证统一。科学技术有两重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可以改善生产力,并促进人类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消极的后果,例如全球问题等。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一方面,实践需要尊重真理尺度,即做符合客观规律的事情;另一方面,实践需要满足人的目的,即做符合价值需求的事情。无论是尊重真理尺度,还是符合价值需求,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完成一次成功的实践,“用好”人工智能。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1)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近年来,贫困地区经济有所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有了长足进展。但是,我国仍存在众多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是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需要下大力气着力解决。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因此,坚持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发展和现代化是关键,而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是瓶颈。
(2)精准扶贫意味着将扶贫工作单元从区域瞄准转向农户瞄准,在区域发展格局下更加注重扶持贫困农户发展,同时,精准扶贫方略将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与扶贫开发的增收作用相结合,并通过精准扶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让一个人掉队。此外,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1)首先,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新的落脚点”。长征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其次,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新的出发点”。党在长征胜利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可以说,从长征的终点出发,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新画卷。
(2)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因此,在新时期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长征始终处在进行时。我们党面临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也面临着有些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此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一定程度地影响着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在新时期我们更需要发扬不怕险阻、不怕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的长征精神。坚持长征精神,才能在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情况下增强软实力,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精神基础,“才能走好新的长征路”。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讲述了8个工匠“八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很快引起社会热议,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就才超过了3560万次。人们发现,走入镜头的工匠们,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立足于本职工作,敬业奉献,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奇迹。在2016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第一次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工匠们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爱心和忠心,令人高山仰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36年一直从事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焊接工作,以国为重,扎根一线,是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面对很多企业试图高薪聘请不为所动,他说“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这也代表了大国工匠们的心声。
“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态度,在工匠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高凤林在36年的工作中,攻克了200多项技术难关,经他的手焊接了140多发火箭的发动机,焊接的焊缝总长度达到12万多米,没有出现过一次质量问题。他先后获得过部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纽伦堡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30多种奖励。而这没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的工作或许会逐渐被机器所取代,但是“工匠精神”缺不可能被代替。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具有历史悠久而技艺高超的手工业,薪火相传的能工巧匠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传世佳作。我们今天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工匠技艺的留恋,而且是对一切职业的道德呼唤。“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制造业的需要,也不仅仅是企业家的需要,它代表一个时代的气质,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业追求与人生态度。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5月11日)、央视网(2016年4月22日、10月9日)等
(1)“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什么?(5分)
(2)为什么说弘扬“工匠精神”是“对一切职业的道德呼唤”?(5分)
【参考答案】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世界将期待的目光聚集在了中国杭州。9月4-5日,20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
发表重要讲话
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作为今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峰会,除了G20成员,还有8个嘉宾国领导人以及7个国际组织负责人与会。人们希望中国智慧能为长期疲软的世界经济准确把脉,找到病根,开出标本兼活、综合决策的良方。
中国一直是G20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今年肩负起G20峰会,主席国的重任。跃变为全方位的协调者和强有力的主导者。本届峰会尚未开幕。习近平主席就和奥巴马总统先后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了中国和美国关于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不仅提前向峰会递上一份大礼,也为会议定下了以建设性伙伴关系处理各项议题的基调。
在中国的精心组织和与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杭州峰会取得了丰硕成果,发表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许多重要共识、聚焦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制定并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二十国集团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2016年二十国集团创新行动计划》、《二十国集团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二十国新集团落实2013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等28份成果文件,明确了世界经济的前进方向和具体行动计划,以期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疆界。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实联合国2013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第一次集体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在二十国集团历史上具有重要开创性意义;强调二十国集团成员虽然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同,但推动经济增长的愿望相同,应对危机挑战的利益相同,各方应该“彼此包容、守望相助”,“坚定前行,共抵彼岸”。习近平主席特地用“桥”来比喻二十国集团,称其为“友谊之桥、合作之桥”,和“未来之桥”。
中国在本次峰会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得到与会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的高度认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高度赞赏杭州峰会,称中国作为G20轮值主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推动峰会在“说易行难”的可持续发展议题上制定行动计划,更是历史性的贡献,向世界展现出卓越领导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9月5日、9月6日)
(1)结合当前国际环境,分析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主题的现实意义。(6分)
(2)习近平主席用“桥”比喻二十国集团,体现出中国怎样的外交理念与世界情怀?(4分)
【参考答案】(1)杭州峰会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努力构建创新型、活力型、联动型、包容型的世界经济,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杭州峰会有利于各国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世界各国合力推动这种变化,在充分放大和加速其正面效应的同时,把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第二,杭州峰会有利于各国建设活力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世界不能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各国不仅要努力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要扩展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共创双赢局面。第三,杭州峰会有利于各国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各国要在世界经济共振中实现联动发展。第四,杭州峰会有利于各国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给不同产业和群体带来了冲击。各国要正视和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
(2)习近平主席用桥比喻二十国集团,充分反映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理念的身体力行,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期待。这表现为:第一,中国始终提倡进行互利合作,努力同各国深化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既利用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回馈世界,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第二,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中国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借鉴,建设各国和谐共处、公正、民主的世界。第三,中国始终提倡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对此,中国积极同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第四,中国始终实行全球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中国大力同各国加深互信,加强对话,增强合作,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总之,中国始终致力于构建“友谊之桥”、“合作之桥”、“未来之桥”,对世界展现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外交理念和世界情怀。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