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答案】 D
【解析】 有权提议进行宪法修改的主体只有两个:一是1/5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而通过则需要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才能通过。切记这里是“全体代表”而不是“出席代表”。
32.【答案】 C
【解析】我国奴隶制五刑为墨、劓、剕(刖)、宫、大辟。因此C正确。(考生这里需要了解封建制五刑的形成过程:曹魏恢复五刑之名。晋代定律死、徒、笞、罚金、赎刑;北魏定制以死、流、徒、鞭、杖为五刑;北周五刑体系的排列改为由轻递重,以杖、鞭、徒、流、死为五刑;最终在隋朝《开皇律》正式形成封建制五刑,即笞、杖、徒、流、死。)
33.【答案】 D
【解析】 西周时,通过察言观色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审判方式称为五听,D正确;A“三刺”是西周从赦原则在司法审判中要经过的程序;B“三赦”之法是西周对老幼犯罪要减免刑罚;C“五过”是西周针对渎职方面的罪名。因此选D项。
34.【答案】 D
【解析】《法经》的编纂者是李悝,A错误。《法经》共分为六篇,即《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首篇为《盗法》,BC错误。《法经》是我匡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D正确。
35.【答案】 B
【解析】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缘法而治”、“法令由一统”。因此B正确。(我们需要了解各个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西周:明德慎罚;战国:“一断于法”、刑无等级、轻罪重刑、法布于众;汉朝:汉初为黄老思想、“约法省刑”,汉武帝之后为“德主刑辅”:唐朝:德本刑用;明朝:“刑乱国用重典”,“明刑弼教”;清朝:详译明律,参以国制。)
36。【答案】 D
【解析】汉代的法律形式:律、令、科、比。律是汉代的基本法律形式;令是皇帝随时发布的诏令或由臣下提出经皇帝批准的立法建议;科是律以外规定犯罪与刑法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单行法规;比又称决事比,是指在律无汪条时比照援引典型判例作为裁判案件的依据。由此可知D项正确。
37.【答案】C
【解析】 此题较偏,仅从字面“测罚”两字难以解题。因此考生可以换一种思路。注意朝代是南梁.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时期刑法制度日趋规范和文明:肉刑日趋减少,酷刑的使用逐步减少比较四个选项,ABD的刑讯方式比较残酷,而C相比而言,较为规范文明。因此选C项。
38.【答案】 B
【解析】 “十恶”制度首立于隋朝,A错误。层律规定了贵族官员犯罪可以减免刑法。但“犯十恶者.不用此律”,C错误。“十恶”中的“谋大逆”是指图谋毁坏宗庙、陵寝及宫阙,D错误。因此选B项。(对于“十恶”制度的具体分类及其概念考生需要有大慨的了解,方便答题。)
39.【答案】 D
【解析】实行“审”与“判”相分离是宋朝的“鞠谳分司制”,A错误。农务繁忙季节停止民事诉讼审判是宋朝“务限法”中的内容,B错误。皇帝特诏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长官会同审理是宋朝“三司推事”里的内容。因此D项正确。
40.【答案】 B
【解析】元朝在中央设立的最高行政机关为中书省,B正确。唐朝的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41.【答案】 A
【解析】为贯彻“刑乱国用重典”的方针,朱元璋御制《大诰》,作为明初的刑事特别法。《大诰》的内容包括朱元璋亲自审理的案例、朱元璋对臣民的训导以及新颁布的重刑法令。因此A正确。
42.【答案】 A
【解析】 唐代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A正确。其中察院的监察御史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吏,可知御史台的职能不限于监察中央官吏,C错误。中书省负责传承皇帝的命令,草拟诏书,D项错误。御史台和三省相对独立,B错误。因此选A项。
43.【答案】 C
【解析】 为了规范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加强行政管理,清政府仿效明朝,先后编制了《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光绪会典》,合称“五朝会典”,统称《大清会典》。因此选C项。
44.【答案】 D
【解析】 清末在民商立法体例上采取民商分立的原则,因此《大清民律草案》采用民商分立的体例;南京国民政府在民商立法体例上采取民商合一的原则,因此《中华民国民法》采用民商合一的体例。因此D项正确。
45.【答案】 A
【解析】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是抗日民主政权制定的最具代表性的宪法性文件,其中在加强民主建设方面,规定根据地政权的人员构成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占l/3,非党左派进步人士占l/3,中间派占1/3。因此A项正确。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