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包括清华、复旦、人大知名学府在内,30余所高校清退了超过13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学校严格管理,对未达到毕业或结业要求的学生予以坚决清退是一件好事。但是,对研究生管理是否只有“一退了之”,还值得思考。
据统计,报名参加202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共有341万人,和2019年的290万、2018年的238万相比,这个数字再创历史新高。
一方面是考研人数屡创新高,备考热情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是昔日费尽力气成功上岸的研究生学业无成,最终落了个被清退的下场。我们可以称赞学校的严格治校,但也感到疑惑:在被清退之前,无论学校还是导师,是否曾经给予过学生相应的指导、提示、警告,如果有了这些环节,是否也能够更好地唤醒学生们考研时的“初心”,让他们重新回到学习的正轨上来呢?
或许,导师太忙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一名导师带十几名研究生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再遇到一些“大牛”级别的导师,门下在读的博士、硕士加在一起多到几十个也并非不可能。在如此情况下,老师的教育管理怎么可能周全地照顾到每一个研究生?加之科研的压力,导师能够留给学生的时间就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是好是坏,论文进展是慢是快,这些与学生学术能力紧密相关的训练过程大多只能“随缘”了。
著名激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祖光教授身为所在领域的顶尖专家,为保证质量主动提出“少带”研究生。他从1986年到2002年只带了27名博士研究生,但是质量极高,他的学生中成为两院院士的就有4名。
除了导师外,学校的管理是否到位也值得关注:一方面是对导师“放养式”带研究生管理是否到位,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科研管理是否走了过场?
课程学习、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这是大多数研究生三年时间的主要学习任务。实际上,从被各个高校清退的学生年限来看,有的研究生六七年无法毕业,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是否尽到了批评教育、提醒督促的义务,是否在一次性清退之前给予在读研究生什么相关的处分以唤醒其努力的动力,这些都应该考虑。
如果不去唤醒这些“沉睡”的研究生,对于学校的教学资源也是一种浪费。特别是对于那些也同样经过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奋斗,但最终以及其接近的分数而落榜的学子,会是怎样的打击?
长此以往,对研究生招生单位的名誉岂不也是一种巨大的损伤?
(来源:中工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