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高校成果有“数量”更有“质量”
2020-01-13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记者 董鲁皖龙 柯进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高校创新成果表现抢眼,获奖比例保持高位运行:从通用项目获奖情况来看,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授奖项目共239项,144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奖198项,占授奖总数的82.8%;91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59项,占授奖总数的66.5%。

  高校在全国授奖项目中连年保持高比例,充分体现了高校在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创新中重要的地位,充分展示了高校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体现了高校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核心技术攻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高等级奖项高校表现更加亮眼

  数据显示,作为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高校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1项,占授奖项目总数46项的69.6%;获得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8项,占授奖总数47项的83.0%;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79项,占授奖总数的60.3%。

  高校创新成果不仅有“数量”,更有“质量”,在高等级奖项中,高校表现更加亮眼。如,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总共授奖1项,授予南开大学周其林等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通用项目总共授奖1项,授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军等完成的“复杂机场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及装备”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通用项目总共授奖2项,其中1项授予上海交通大学牵头完成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创新团队总共授奖1项,授予大连理工大学高性能精密制造创新团队;一等奖通用项目总共授奖12项,其中7项分别授予东北大学、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牵头完成的项目。

  成绩的背后,是我国高校科研工作者“十年如一日”的责任心和奋斗精神。

  我国传统建筑行业中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人工投入大,施工效率低,用于100米以上高度的建筑中存在抗震安全性不足等问题。重庆大学周绪红院士团队从体系、理论和技术三方面开展了20多年的科研攻关,进行了大量的模型试验、理论研究、数值模拟、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凝聚成了“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这一成果,应用于30多个国家的300余项工程,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智慧

  梳理2019年度高校的获奖成果,既有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创新,又有核心技术攻关。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高校创新成果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引领支撑高质量绿色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贡献突出。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创新正驱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在机械装备、新一代半导体照明、航空安全和飞机制造等领域,国内多年的科研积累和沉淀厚积薄发,涌现出多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优秀成果。

  2017年全国商用车保有量达2800万辆,燃油消耗达1.22亿吨每年,节能减排需求迫切。混合动力系统是解决能耗和高排放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清华大学李亮团队的“商用车机械自动变速式混合动力系统总成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经过10余年攻关,建立了混动系统高效区扩展模型,研制出我国首款机械自动变速式并联混合动力系统,实现了并联混动力系统的多模式切换运行及无同步器换挡机制。相关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93项,应用到中国重汽、东风等35家商用车企业的10万余辆新能源商用车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并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科技支撑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从污染机制的基础研究到空气质量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领域都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贡献了高校智慧。

  由华南理工大学陈克复院士领衔的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针对我国制浆造纸行业长期面临的技术难关,以及废水量大、污染物难处理等突出问题,提出了纤维原料组分连续分离技术,并接连攻克化学浆连续蒸煮置换脱木素技术、化机浆废水资源化处理技术、废纸制浆近中性脱墨技术等10项关键技术,以及11项支撑技术。相关技术转化成10多项成果,形成5套先进可靠的集成技术,覆盖化机浆、化学浆、废纸浆和造纸等所有主要工艺过程,成为中国造纸业清洁生产和水污染全过程控制的重要技术支撑,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深加工技术等方面,高校的创新成果同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辉团队的“优质早熟抗寒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西农979’的选育与应用”,累计推广种植1.42亿亩,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贵州大学宋宝安团队的“防治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绿色新农药新制剂的研制及应用”,有力推动了我国农药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农业产业健康发展,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团队的“水产集约化养殖精准测控关键技术与装备”,对我国水产增收意义重大,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基础研究需要甘坐冷板凳的精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小麦新品种“西农979”研发历时15年;重庆大学的“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历时20余年;中国农业大学“水产集约化养殖精准测控关键技术与装备”也历经了10余年产学研联合攻关。

  “要做好基础研究,赶时髦、跟热点不行,需要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团队负责人侯增谦说,他们团队在青藏高原这个最年轻、最典型的大陆碰撞造山带潜心研究10余年,回答了在缺少活动大洋俯冲碰撞环境下斑岩铜矿特征及形成机制问题,大幅度发展和完善了经典斑岩铜矿理论,极大地拓宽了全球斑岩铜矿的勘探区域,研究成果被西藏等地的一系列找铜新突破所证实,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而在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负责人谢玉洪看来,每一次科技攻关都给社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现在的攻关很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国家不断科技攻关的结果”。

  “基础研究真正要做的事是潜心研究,不要急躁,急躁的科研工作者走不远。而现在我们做的工作也是为未来打基础的。”谢玉洪说。

  经过10余年深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宋永臣团队发现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相态转化—多相渗流—胶结弱化规律,建立了水合物分解运移与储层结构演化理论;揭示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驱动与储层稳定机制,提出了水合物分解强化与储层安全调控方法,构建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开采系统,阐明开采过程储层气、水产出能力,定量描述储层变形与结构物失稳过程;该项目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基础理论、调控方法等方面的原创研究成果,促进了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岩土力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近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团队成员明显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据统计,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两岁和2.6岁。超过60%的完成人为不到45岁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有7项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年龄不到45岁。团队平均年龄不足45岁的项目有26项,占56.5%。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

  “青年人才已成为基础研究的生力军。”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2019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参评人数、获奖人数和国别分布均创历史新高。10位获奖人中既有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也有来自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既有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研究,也有空气污染防治、疾病防控、新药研发等惠及民生的热点领域。本报北京1月10日电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选学校
搜学校
查学校
选专业
搜专业
开设院校
院校排行榜
高校排行
专业排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