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经验分享:记录我那“倒霉”的考研史

  • 今日更新调剂数据 0
  • 24考研累计调剂院校 0
  • 今日更新调剂院校 0
  • 24考研累计调剂数据 0

2011年“我的考研之路”有奖征文活动专题

这一路走来,如果你感慨良多,如果你激情满怀,如果你收获颇多,如果你遗憾彷徨,如果你有话想要与所有的考研战友交流,如果你想向全世界宣告你的考研之梦;如果你已是一名研究生,你是否还记得那改变人生命运的峥嵘岁月?你是否还能忆起那些艰辛而充实的日日夜夜?

来吧,请整理你的思绪,用文字在这里表达,让我们共同来分享你的考研之路,你的考研之梦! 中国教育在线考研频道期待您的心声!

【2011年征文第二轮30号作品】:记录我那“倒霉”的考研史

 >>我要评论

终于解放了!终于自由了!终于可以看电视、上网、逛街了!终于可以自由安排生活了!终于可以脚踏实地地呼吸现实生活的空气了!

因为今天是2011年考研结束的日子!!!

从下午考完试到现在,我一直合不拢嘴,或许是今天因为的监考老师笑容满面,或许是因为我今天考得好,我有把握两门专业课都在120分以上,也或许是因为终于摆脱了烦闷乏味孤独的考研日子。

考研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一天到晚面对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那些东西又没什么现实意义,那种感觉很不好玩。谁又能坦然享受被迫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光呢?一天可以,一周可以,一个月,半年呢?这跟工作上的累不同。就举一个一天在流水线上待8个小时的工人为例,虽然可能做到手酸脚乏力,回到家里连动都懒得动,但起码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身体在工作,他的思绪却可以飞到大西洋的百慕大大三角,可以停留在放假了要去哪里玩,可以研究今天晚上吃什么,是在外面的馆子吃还是自己下厨--至少可以劳逸结合。考研,如果那些东西尽是自己感兴趣的,像吃自助餐一样,自然不会有那么多人半途而废。问题是试卷不是你出的,该考什么考生说了不算。就像是砧上的鱼,考生没有话语权。换个角度来看--考研相当于一份长时间的脑力劳动。要想尽快地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那只有让员工辛勤点再辛勤点了,那只有让考生这个“老板”不断地督促再督促考生这个“员工”了。考研,让我深切地体会到自由的可贵,特别是思想上的自由。

2011年15、16日,我再次经历考研。发生在考场上的事很刺激!就从这两天说起--

15日早上,平凡度过,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因为我并不把政治作为重点得分点。

15日下午,考英语,我猜想由于2010年的英语考卷太难,出题者在被广大考生的砖头拍痛头之后今年把题目出得容易一些。去年光是描写大作文的“火锅”“孔子”“爱因斯坦”“莎士比亚”“后现代主义”等词就打晕了不少学生。又或许是我的英语水平有了提高--感觉今年做起题目比较轻松。这几个月来,我做了一百六十多篇短文改错,做了二十几年来的考研真题,尤其对近十年来的阅读真题进行分析,每篇从做题到完成剖析最少花一个钟头,加上做了大半本语法书,背诵了十几篇作文,还很笨地对大纲列出来的单词一个个查词典注释,我用的是大约3.3cm厚的英汉词典,除了个别考研大纲没有列出的词,我发现基本上是在抄词典。光是字母A开头的单词就抄了好几天,不过因为我开始得有点晚,最终我还是没能把大纲列出来的所有单词都注释完。算不上刻苦,算不上十分努力,只能算稍微有点努力。怎么说呢,大学的英语课上了好像等于没上,虽然我们开了英语精读、英语翻译、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语口语等课程,但其实真正打下基础的是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习。就好像我很轻易地过了四六级,但是也没有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了什么不同。这次复习后我终于感觉自己的英语水平有点异样,面对英语考试很淡定。其实,说实在的,英语作为语言,也只是人用来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不知道咱们国家为什么要把它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尺。不知道还有没有国家也把一门外语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那么多人学了十几年英语,然后读大学时在四六级的沟沟里翻跟斗,因为四六级成绩不好总是感觉有点抬不起头,也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反正我还没想明白。很多单位招人时也喜欢问问英语水平怎样,真正需要用到英语的话就要找那些高手嘛,搞这个门面东西有什么用?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过这个问题:就是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除了找工作时可以显示一下自己过了什么等级很荣耀或者因为没通过什么等级很羞涩之外,究竟还有什么用?我个人认为英语就是一条通往其他文化的道路,一个展示窗口,看外国电影时看英文字幕总比中文翻译来得原汁原味,这样就好玩了。现在这样对待英语,总感觉变了味儿--以2010年的考研试卷为例,难度那么大,我认识的那么多研友中绝大多数人分数集中在50-60这个区间,包括没通过四级的和六级考试考五百来分的,就相差那么一两分,区分度太小的话就很难区分出考生的水平--因为太难不会做的话大家就会蒙。一份试卷的效果由信度、效度、区分度和反馈评价组成,任何一个因素出了问题,考试的作用就打了折扣。想是这次出题者注意到反馈效果了吧。

话说英语考试考到一半时,巡考员来了,本来没注意到,因为他刚好站在我身边,看就看呗,我写我的。突然,他伸出手来,说:“拿出来!”嗯?我不明就里,他把耳塞拿给我听,“淅淅撒撒”的声音,我还在惊奇考场上怎么会有这样的插曲,他又发话了:“拿出来!”这次我明白了:他是说我作弊。“我没有挟带什么东西”,我弱弱地说了几次之后,心里有点害怕,因为我口袋里装了几个硬币--会不会是那些硬币引起的反应?从来没听说硬币是违禁品啊,My God。我不会把手机带身上吧,不可能啊。因为坐着,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不知怎的,他也没什么反应,后来就自己绕过后面的桌子抓了隔壁的隔壁那列座位的一个男生,当场就揪出去了。此后我就有点分神了--因为我突然想到在考场上作弊要记入档案。本来我做题速度就有点慢,唉,巡考员走后本来监考的两个老师频繁在我身边走动。后来还剩五十分钟的时候,我一看没时间了,赶快把小作文写了,再把选择题涂了,完型填空没时间看了,蒙吧,十分翻译题,对不起了,空白吧。刷刷刷,还有二十分钟,写大作文,正在这当口,他又来了,还带来另一个老师。本来我不知道,还是因为他走到我面前敲我的桌子不得不引起我的注意,我只好重复:“老师你想干什么?!!我没挟带什么东西。”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又走了。真是神出鬼没。最后5点钟交卷时我看都没看就一股脑把那些东西塞进试卷袋,我怕多看几眼自己就不想交了--心碎了怎么度过明天的考试?

考完英语,什么感觉?不知道!倒是关于那一幕我想了几个可能性:也许是那个男生作弊工具产生的信号、声波什么的刚好在我所在的位置形成物理上说的什么波峰加波峰产生最强信号值;也许是我身上两个硬币干扰到他的信号;我甚至想到也许我身上有什么特殊的金属存在,就像那些能人异士一样,能把汤勺吸附在自己身上。

我能怎么样呢?人品是不会写在脸上的。那个巡考员会对自己影响考生的举止心生歉意吗?会对他制造的可能影响整个教室考生命运的喧哗道歉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15日晚上我在看复习资料时还在想:他明天不会又来吧?搞到半夜3点才睡着。之后6点钟起来洗漱。

16日上午,考专业课一,感觉不错。

16日下午,考专业课二,感觉很好。之前看过样卷。这份试卷有80分关于文化的内容,这部分我不太担心,因为主要涉及到知识面的问题;还有一些关于其他学科的内容,因为没有参考书,我自己虽然复习了相关内容,但并不踏实,谁知道它出相关学科哪部分的内容;最让我放心不下的是分析题,一道40分,我在网上看到的资料很少,好不容易在卓越网上看到一本相关的书,买回来一看,案例分析写得好像童话一样,抒情得很。为此我也很着急,还特地发信息给我认识的可能对此有所了解的朋友,看看有没有什么思路。直到考试前一刻,我还不知道这个案例分析应该如何写起,该如何写得漂亮。考到一半大概3点钟的时候,困得不得了,真的是差点睡在考场上。得了,反正后来我留了一半的时间写了一个一千多字的分析。写得如何那是另一回事,不过,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写出一段不少的文字,不管怎样心里那个满足感肯定是少不了的。

这次考研会以什么面貌呈现结尾呢?最好不要像上次那样,拿着一个好好的分数,但是不得不郁闷。看着考研室的研友一个接一个地拿着比我低的分数去读研,看着朋友拿着45分的数学分数(数学满分是150)跟我说不行了后来又去上学,还有不够分数的凭借“破格录取”去读研--当时使我重新认识了“破格录取”一词。其实严格来讲当时我并没有很难过,因为我相信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是人总会有三衰六福的。但让我的心有点刺痛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听到别人说“没办法啊,分数就是这么规定的”--凭什么这样规定?学术型的文学类的公共科分数线是50分,除了另外几个学科四十来分,其他的都在三十几分,还有30分的分数线。难道有人认为100分的试卷把分数线划到30分,这样的试卷出得很有意思吗?考研,其实就是在拷考生。唉,为什么这样的时代总让我们碰上呢?我们读小学时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不用为毕业后的出路发愁;上了大学之后,现在小学免交学费,而早早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就要为以后的出路奔波,也没有人再会想起象牙塔之类的美好景象,好像我们读那么多年书走过高考独木桥就为了给自己挂上一个“我上过大学”的招牌。十几二十几年前考研的人少,那时候试题很容易,不像现在动辄上百万人考,而且考研推免生的比例逐年加重,像人大的一个专业招100人,里面包含60名推免生。所以大概出题组挠着脑袋除了增加试卷难度之外也想不出其他更有效的办法。只是这样的选拔人才制度本身就不合理。由于我们的沉默和对高学历的推崇使得它变得合理,而且理直气壮。我估计考研会越来越难,除了推免生数量增加会压缩统考生的名额,增加竞争难度之外,还有一个原因--现在高校倾向于不提供参考书了。去年我复习参考书排成长长的一列,今年就选了一个没有参考书的专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就不用复习专业课。没有参考书其实心虚更甚,特别是临考前那段时间,因为害怕万一所复习的考试时通通用不上,考的东西又是没接触过的相同学科的不同内容--因为同一个学科不同学者的研究方向和见解是很不同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选学校
搜学校
查学校
选专业
搜专业
开设院校
院校排行榜
高校排行
专业排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