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就业质量报告,首先要理清就业概念和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就业概念不清晰,就业率的统计口径不明确,就业质量评价就没有科学的尺度和评价标准。
日前,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别在学校网站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高校为什么要向社会发布就业质量报告?报告发布的重点内容是什么?报告如何发布?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为何发布?
以就业为杠杆调整教育资源配置
“对人才培养的评价,可以从投入、培养过程、培养结果等角度来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就是从结果来评价人才培养状况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谈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发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岳昌君教授说。
201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率先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旨在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等的联动机制。
岳昌君认为,此举对提高毕业生求职效率、改善高等教育质量、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引导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回应社会关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是一份完善的就业质量报告,可以从中发掘很多有效的信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说,用人单位更喜欢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有无偏差,学校办学该如何调整,对大学生职业观念以及学生选报考专业的影响等,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反馈,有助于学校提高办学动力,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认为,编制和发布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为推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契机,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明晰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和定位。
“通过信息公开,让社会各方参与到评价和监督中来,有利于高校明晰权力和责任意识,提高办学的积极性和对社会反馈的回应。”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表示,对这次首批就业质量报告不能过分解读公布数字,更不能简单进行排名。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