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在数一的考察上,注重对一些知识的灵活重复运用。
比如第15题,这是常规题型,让我们证明一个不等式。在我们证明不等式的时候,往往的办法是运用单调性解决,也就求导数。然后判断单调性,根据区间上在端点处的比较来得出不等式。这是一般的规律,考生这样的话就要设置辅助函数让人考察。但是个问题,你要直接求导数求不出来,无法判断导数的符号。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大于“0”的话,函数单调性是增的,如果小于“0”,单调减的,根据增减性来把握不等式,这是我们的思路,可是这个需要用到三阶导数。就说通过求导师看不出符号来,应该进一步再求导数,用二阶判断一阶导数的符号。而二阶导数还不明显,就需要接着求导数,求到三阶导数一看,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符号。由三阶导数,它的确定符号,来判断二阶导数的增减性,然后再来判断一阶导数,最后得出函数本身的增减性。进而证明这个问题。从这个来看,命题人更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这种运用给考生相对来说增加难度了。
还有后面关于曲线积分,今年考察的一个是曲线的积分,一个是曲面的积分。这个面还需要做投影,对考生来说不是很熟悉,可是这些都属于常规题型,没有超出我们的范围。
还有一个特点,数一、数二、数三,就像杜老师说的,数二、数三的重题比较多,其实数一和数二都有重题,这是今年一个特点,就说一题多卷,就说一个题在多卷都出现了,说明对数学考察的共性。在难易程度上数一稍微偏难,量偏大一些。这是大致的情况。
主持人:2013年的考生开始着手复习考研考试了,他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怎样复习呢?怎样做题呢?
祝合金:今年的考试已经结束了,对于我们已经考过的同学,你可以到网上对一下答案,但是不要太过于纠结,因为考过了,不管是考得好,还是考得不好都已经过去了。
对于我们明年的考生有这样一些建议。首先看近三年的数学考试,我们得到一个启示,现在数学的靠是偏向考察基础的,尤其是从今年可以看出。而且可以预测,以后的考试还是比较偏向考察基础的,这一点不会变。因为什么呢?因为近三年的大纲一直也没有变化,说明大纲相对成熟比较稳定了。
我们所说的基本,就是说大纲上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计算。我们解题的时候,如果没有思路,就反过来往基础思路上靠。
我们已经知道,命题人一定会考察大纲上重点要求的考点。就说比如今年数二第21题,第一问考察常规的题型,根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这个时候我们马上联想到,证明根的存在性,我们有两条思路,一个是零点定理,一个是洛尔定理。然后接下来证明根的唯一性,我们马上想到曲线的单调性,只有这一条思路。当我们联想到这些以后,解题的思路自然而然就有了。
然后看第二问,首先分析出考的是证明这个数列极限的存在性,我们马上反过来思维,在数列极限这块有什么定理呢?大纲要求我们着重要求的什么定理呢?这里只有两条,一个是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二是夹逼定理。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出来。
所以说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基础,难题可以抠,但是千万不要走错了方向,一定要在基础非常扎实的情况下,再钻研稍微有难度的题目。
现在有一些考生自己选择的材料,或者一些辅导班的材料,里面的一些模拟题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太好,不十分符合这几年的命题特点,题目不但偏,而且有些稍难,这样就浪费了考生大量的无用功。
第二条,我们一定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顺序。一定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它是有一定顺序的。我们的顺序一般是这样的,先松后紧,先抓基础后抓题型。我们复习的顺序一般是这样,3到6月份,进入第一轮基础复习,7月份到10月份进行强化复习。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一轮复习和第二轮复习。然后在11月和1月两个月进行冲刺复习。按照这样的循序渐进的顺序来进行。
首先我们说基础是最根本的,题型是建立在对基础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如果我们最开始的阶段,不分层次,既抓基础,又抓稍难的题型,这样会适得其反,不但基础没有掌握牢,难题掌握以后,过了一两个月可能就忘光了。所以说我们在基础阶段,还是把重点放在三个基础上,基础方法、基础原理和基本概念。
我们平时考试中,非常常见的这次考试可能计算量非常大,所以说平时的复习中,就要把大量的时间熟练的基本功,比如反函数求导,二重积分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大量时间复习的基本功。我们平时要把这些运算凝固到脑子里,做题的时候,迅速的反应出结果。相反如果把这些基本功放在后期的冲刺阶段,就会产生比较大的问题。比如说后期做模拟题的时候,会发现思路有了,但是到最后一步计算出问题了,所以说我们应该按照正确的难度进阶的深入进行复习。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各位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欲速则不达,本次访谈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张老师和祝老师来到我们聊天室解析一下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一、二、三的内容,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同时感谢各位网友对我们节目的关注,我们下次节目再见。谢谢大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