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回顾总结
上述部分我们大多在谈的是怎么学,聚焦在输入,但考研复习光只是输入还不够,我们还要拥有转化到分数上的输出能力,而体现分数差异的地方,不仅在于个人的理解,还有我们的总结归纳能力,也就是思考能力。
东西学到脑,只有经过自身思维的一轮加工,最终才能转化为自身内功,转化为我们考场上的分数。
细化到我们平时的学习中
其一是:追问探索本质的能力;
提高思考力,要从习惯性追问事物的本质开始,比如复合函数求导经常出现求导变量弄错而导致题目一错全错(为此命题人曾特意在数学二就这一问题专门考察一个试题),部分人可能在检查答案后认为是自己“粗心”导致的错误,“下次”注意就行了,只有很少人愿意追问导致粗心的原因其实是对于函数自变量含义的理解不到位。
其二是:习惯性建立知识的链接以及对于某一章节或某一知识点总结。
对此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把零散的知识点,织成一张知识网,因为每一个知识点都和其它知识点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习惯性的建立知识与知识的各种链接。
当我们学到一个新知识时,同时要思考,这个知识又和哪些学过的旧知识关联、相似或有区别。
我个人推荐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总结回顾,即合上课本辅导书籍,能否将自己在这一章所学内容串联成脑图,大致的绘制出来,将这个过程在A4纸上完成,这种方式也同样适用于政治及大多专业课的复习,对于总结的导图内容,独立完成后,可以翻到书籍章节起始部分的思维导图处进行对比.
使用红笔在自己独立绘制出的思维导图上描绘有差异的部分,对照此再过一轮,由于每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可能会有所不同且一些刚开始接触这项工具的人会较为生疏,不要紧,我们可以先学习模仿(一般书中每一章前都附带有这种图),也有可能自己绘制的部分更加详细一些,也不用担心,可能你接触了其他的复习参考书或课程,但思维导图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可以整理我们的思维,最后只要主体的框架和书中大体一致即可,即大体需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注明章节要点,比如极限这一章节的计算及常用解题工具;
(2)注明与易混淆知识的区别,比如这个图中的“周期性(与对称性的区别)”,在此之上我们还可以进行补充,究竟是什么区别呢?(增加分支节点也可以便于我们去更好的掌握一个知识点,来日我们复习之时,也可以做到清晰明了)
(3)注明某一概念理解的关键处,比如章节框架图中“同一函数的判断”(取决于定义域和函数关系,与表示符号无关);
又比如等价无穷小量替换基本原则:
等价无穷小量在替换之后不直接得到0值;
你的徒手制作(不能作弊翻书哦)能清晰的包含以上这些要点或者类似上图甚至超过它,它很有力的说明了你对此章节的学习到位(即学懂了)。
掌握好这个工具,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数学复习思路单,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于政治、专业课的章节梳理,让我们几倍以上增加复习的效率,理清思路。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