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教会学校的性质与影响;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教会学校的课程。
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4、太平天国的教育举措
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全面学习西学;改革科举制度;建立现代学制。
2、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3、“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4、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5、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儿童教育。
6、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7、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颁布中小学校课程标准。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5、1922 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收回教育权运动。
十、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实行毕业会考;推行导师制。
4、学校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工农教育;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李大钊的教育思想;恽代英的教育思想;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
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3、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4、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群众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群众办教育。
十二、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的功能;“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倡导学校教育的“实用主义”。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以县为单位的教育实验。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立足于文化传统的乡村建设实验。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为祖国、为民众、为儿童探索教育的一生。
6、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
主要参考书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年版;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外国教育史
一、考查目标
1、掌握外国教育思想和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线索。
2、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认真阅读和理解国外名著。
3、能运用历史方法和知识分析教育现象。
4、通过外国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二、考查范围
一、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2、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方法”。
3、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学园;学习即回忆;《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吕克昂;灵魂论;自由教育。
二、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三、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二)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
2、骑士教育
3、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4、中世纪大学
(三)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1、主要教育机构
2、历史影响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家
1、弗吉里奥;2、维多里诺;3、伊拉斯谟;4、莫尔;5、蒙田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五、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马丁·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2、加尔文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二)天主教教育 1、耶稣会学校
六、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贝尔-兰开斯特制;1870 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巴尔福教育法》;《哈多报告》;《1944 年教育法》;《1988 年教育改革法》。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59 年《教育改革法》。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巴西多与泛爱学校;实科中学;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四)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国民学校章程》;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0 世纪 20 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20 世纪 30 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五)美国教育的发展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六三三学制;初级学院运动;《国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生计教育;恢复基础运动《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六)日本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 世纪
70-80 年代的教育改革。
七、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白板说;绅士教育。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
(四)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
(六)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万物有神论;幼儿园;恩物;作业。
(七)斯宾塞论教育
生活准备说;知识价值论;科学教育论;课程论
(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九)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进步教育运动历程;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 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
(十)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十一)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终身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十二)苏联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凯洛夫教育学体系;赞科夫的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主要参考书目:
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第二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 年版。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年版
教育心理学
一、考查目标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
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二、考查范围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与教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社会性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四)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 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及其理论
(一)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三)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五)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学习动机的内涵、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作用。
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期望一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五、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知识含义及其类型;知识获得的机制:陈述性知识获得的机制;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
(二)知识的理解
知识理解的类型;知识理解的过程;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三)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知识的整合:记忆及其种类;遗忘的特点与原因;促进知识整合的措施;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知识应用的形式;知识迁移的种类与理论;促进知识应用与迁移的措施。
六、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作用
技能及其特点;技能的类型;技能的作用。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的结构。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元认知及其作用;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的教学。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二因素理论,群因素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智力结构理论;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问题解决的内涵;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四)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的内涵;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九、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品德发展的实质。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遵从、认同、内化。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四)品德不良的矫正
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十、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实质、标准;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专题训练;咨询与辅导;学科渗透。
主要参考书: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年。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