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有效性分析Page1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哈佛大学教授本杰名·史华普,在20世纪末指出,开始席卷一切的物质主义潮流将极大冲击人类社会固有的价值观念,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按照唯物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原理,精神是物质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因此,物质丰富只会充实精神世界,物质主义潮流不可能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
其次,后物质主义理论认为,个人基本物质生活条件一旦得到满足后,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非物质生活,物质生活丰裕的人,往往会更重视精神生活,追求社会公平、个人尊严等。
还有,最近一项对高校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69%的人认为物质生活可以丰富精神生活,22%的人认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没什么关系,只有9%的人认为物质生活的丰富反而会降低精神追求。
总之,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发展。担心物质生活的丰富会冲击人类精神世界,只是杞人忧天罢了。
论证有效性分析Page2
上述题干在推理及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多逻辑漏洞,至少包括如下要点:
1、"物质丰富"不等于"物质主义潮流"的兴盛,作者有偷换概念之嫌。"物质丰富"多指在社会生产生活要素方面的日益丰盈,而"物质主义潮流"则多指在一定地域、时间内盛行的思想潮流,两者不可一概而论。
2、物质的丰富未必"只会""充实"精神世界,倘若处理不当,也极有可能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3、物质的丰富未必"不可能"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作者论断过于绝对。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否还需综合衡量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正确态度、认知程度、处理方式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4、即便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也未必会将个人的注意力转移到非物质生活,注意力的侧重倾向本就是因人而异的特征。
5、物质生活丰裕之人不必然更加重视精神生活乃至对社会公平、个人尊严等方面的追求。是否重视或追求上述问题更多地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际遇、兴趣焦点、关注热度等多元要素。
6、关于此次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抽样范围、调查方式、样本数量等关键性信息均不明确,实属样本偏差,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论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7、调查中仅以大学生为对象也不足以充分代表所有社会成员的真实态度,推论难免以偏概全。
8、由"物质决定意识"直接推出"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实属不当类推。前者为哲学问题,后者为社会问题,两者分属不同层面,不可直接类推。
其余逻辑问题,只要属于题干论证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且能言之有理,均为正确。
论说文Page2
(三)最后,构思题纲展开行文。文章的结构设计可以有多样化特色,在此,李俐老师为大家提供一种思路,供大家参考。
第1段:首段--引入观点;
第2段:过渡段--下定义;
这一段可以简谈"人工智能"的正确理解。人工智能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重在研究、开发用于模拟、扩展人类智能的新技术科学,目的就是要实现所有目前还无法不借助人类智慧才能实现的任务集合。
第3段:分论点1--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比如:自动电话客服、语音识别技术、自然语言生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苹果Siri聊天查询应用等,此段都可结合分析。
第4段:分论点2--人工智能可以创新科技,推动发展;
须知,时代的主流是发展,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手段是变革。此段可以正反结合论证,力度更强。
第5段:分论点3--对人工智能还须理性对待;
正如著名的阿尔法狗(AlphaGo),它依靠出色的预测、适应等综合能力,先后打败了世界围棋高手李世石和柯洁,由此引发众人对人工智能的极大恐慌。这一点我们不容忽视,但也不可因噎废食。更重要的是正确认知,合理发展。与人类相比,机器欠缺了最核心的原创力和情感性,所以它只是人类的助手,而非完全取代人类存在。我们应该更为科学地应用人工智能,让它更好地服务人类,推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
第6段:尾段--总结首尾。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