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4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9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20 世纪后期我国兴起元教育学研究推动教育理论的反思与建设,下列选项中属于 元教育学论题的是()
A.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B.教育的本质C.教育的起源 D.教育史
【本题答案解析】A 元教育学是一种对教育学进行元研究的学科,以教育学自身以及教育学的研究状态为 对象, 所以元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对“教育”及其相关 变量进行了操作性界定。根据谢弗勒有关教育定义的分类,这种界定属于( )
A.述性定义 B.纲领性定义C.功能性定义 D.规定性定义
【本题答案解析】D 规定性定义主要为了叙述和表达的方便而指定用些词语代替一词语,或者规定 一词语所代表的意义。
3. 近代以来欧洲教育逐渐世俗化,这种发展特征在学校教育制度中表现为() A.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阶层B.公立学校与宗教组织分离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义 务教育普及
【本题答案解析】D 近代教育的世俗化表现为教育从宗教中分离、义务教育普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等。具体在学校教育制度中表现为义务教育普及。
9.下列选项中,属于按统一分类维度划分的课程相关概念是() A.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B.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C.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D.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本题答案解析】A 综合课程又称广城课程、统合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它 采取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 之中。综合课程坚持知识的统一性,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学生常常会把一学科领 域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中。综合课程的具体分类为相关课程、融 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
10.让学生从选择出来的有限例子中主动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的知 识、能力和态度,这种教学模式是()
A.发现教学模式B.掌握学习教学模式C.范例教学模式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本题答案解析】C 范例教学模式强调精选材料,教给学生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使学生掌握 学科的基本结构,发展智力。
11.作为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创建了教育“目的——手 段” 理论框架,并以心理学说明教育的() A.目的、手段和途径B.目的、手段和障碍C.途径、障碍和目的D.途径、手段和障碍 【本题答案解析】A 为了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养成德性,教学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 的目的, 即多方面的兴趣。因此说明了教育的目的、途径和手段。
12.育才中学通过组织学生模拟市政和模拟法庭活动开展法制教育,这种方法属于()
A.说服教育法 B.情感陶冶法C.实践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本题答案解析】C 实践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实践锻炼包括委托任务、组织活动等。组织学生模拟市政和模拟法庭活动开展法制教 育属于实践锻炼法。
13.优秀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还具备丰富的实践性知识。下 列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述错误的是()
A.教学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群体独家的知识类型B.实践性知识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
C.反思性实践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主要途径D.实践性知识难以通过直接教授而获得
【本题答案解析】A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经验,是教师专业素质 的基础。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也称为本体性知识)、条件知识(学科教学知 识)和实践性知识。
14.与儒家相比,墨家教育内容特色除体现为重视科技教育外,还体现在重视()
A.政治教育 B.文史教育C.道德教育 D.思维训练
【本题答案解析】D 墨子的教育内容论很有特色,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 上,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有进步意义。
15.中国古代通常用“志”表达行为动机,用“功”表达行为效果,关于行为的动机与效果 在道德评价中的地位问题,董仲舒的基本看法是()
A.“功”重于“志” B.“志”重于功
C.含其志而观 D.孰轻孰重酌情而定
【本题答案解析】B 在志与功的关系上,他强调志,主张“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认为动机(志) 不善就可以惩罚,不必等到酿成事实,因此董仲舒认为“志”重于功。
16.句短押韵、朗朗上口是我国蒙学教材的编写特点之一,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便是出自我国识字教材( )。
A.《急就篇》B.《千字文》 C.《历代蒙求》D.《笠翁对韵》
【本题答案解析】B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出自南北朝时期 梁朝周兴嗣所作的《千字文》。
17.唐代中央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设置主要基于( )
A.学校区位的布局 B.教学内容的分化
C.学校层级的衔接 D.教育对象的身份
【本题答案解析】D 唐代对各级宫僚子弟所能进入的学校等级有严格的规定,如国子学要三品以上的宫僚 子孙准入,太学是五品以上的宫僚子孙准入,四门学是七品以上的官僚子孙准入,崇 文馆和弘文馆也是皇亲及三品以上的官僚子孙才可准入:规定之外,很少能够破格入 学的,一般底族子弟只能进地方官学或实科学校学习。
18.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下列选项中关于教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A.“苏湖教法”创立,专门画学设立,监生历事制实行
B.专门画学设立,监生历事制实 行,“苏湖教法”创立
C.监生历事制实行,“苏湖教法”创立,专门画学设立
D.“苏湖教 法”创立,监生历事制实行,专门画学设立
【本题答案解析】A “苏湖教法”又称分斋教学,是宋代学者胡瑷在湖州主持教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 度, 第一次兴学中用于改革太学。专门画学的设立是在北宋三次兴学中的第三次兴学 中的教育改革内容,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历事制”是 明清国子监教学的重要环节,“历事制”可视为是一种实习制度。
19.将西方近代教育明确概括为“无事不学,无人不学”的早期改良派人物是()
A.王韬 B.马建忠C.容闳 D.郑观应
【本题答案解析】D 在早期改良派中,较早勾画出中国近代学制轮廓,并且用“无事不学,无人不学”一语 道破近代教育多样化、职业化、普及化的特征的是郑观应。
20.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所千部学校, 创立初期在课程设置上的规划上出()
A.军事、政治、文化并重
B.军事、政治、生产并重
C.军事技术为主
D.政治理论为主
【本题答案解析】A 抗大的课程包括政治课程、军事课程和基础文化课程(地理常识、自然常识、算术、日 语等), 体现了军事、政治、文化并重的特色。
21.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在教育本质问题上,出()。
A.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 领域之一B.教育为经济活动的领域之一
C.教育为再生产劳动的领域之一 D.教育为生产劳动的 领域之一
【本题答案解析】A 杨贤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他在《新教育大纲》中指出“教育为观念形 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22.1925 年 11 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其中 规定()
A.学校校长须为中国人,校长原系外国人者应以中国人换之 B.学校不得以传布宗教为 宗旨,不得以宗教科目列入必修科 C.学校名称上应冠以私立字样,须向地方行政官厅 请求认可 D.学校设有董事会者,中国人占有董事会名额不少于三分之二 【本题答案解析】B
学校不得以传布宗教为宗旨,不得以宗教科目列入必修科。
23.在乡村教育运动中,晏阳初出解决“愚、穷、弱、私”四方面问题的对策是实施 “四大教育”,其中,最为根本的是()。
A.文艺教育 B.卫生教育C.生计教育 D.公民教育
【本题答案解析】D 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平民普遍都具有“愚、贫、弱、私”四大疾病。针对以上四大病 症,晏阳初他们研究出“四大教育”之法。“卫生教育”是普及卫生知识,训练卫生习 惯,改进公共卫生,用以治弱。
24.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的主要区别是() A.婆罗门教育具有贵族性,佛 教教育具有平民性
B.婆罗门教育的目的在于道德陶冶,佛教教育在于信仰教育 C.婆罗门教育的主要是市场所是“古儒学校”,佛教教育主要在寺院 D.婆罗门教育的内容大多是积极的、入世的,佛教教育大多是消极的、避世的 【本题答案解析】A 婆罗门教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 等高级种姓。佛教由释迦牟尼所创,他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这是二者最 主要的、最本质的区别。
25.古希腊时期,斯巴达城邦教育有别于同时期其他城邦教育的主要表现()
A.通过 立法发展教育事务B.重视实施“五项竞技”教育
C.女子接受与男子同样的军事和体育训练D.公民子女 7 岁以前在家庭中接受教育
【本题答案解析】C 斯巴达非常重视女子教育,认为女子也要肩负国家防卫的义务,通常和男子接受同样 的军事、体育训练。同时期的古希腊城邦雅典则不重视女子教育,女子七岁之后继续 在家中由母亲或是保姆负责教育。
26.关于雄辩家的培养,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主张()
A.家庭是培养雄辩家的理想场 所
B.雄辩术训练是第一位的,广博知识的掌握是第二位的
C善良的德性是第一位的,完 美的雄辩技能是第二位的
D.雄辩家的主要任务并非致力于正义和德行的宣扬和阐释
【本题答案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昆体良的教育主张,昆体良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 认为德行是雄辨家的首要品质。
27.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典型特征()
A.以修道院、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为代表的基督教教育的繁荣B.以宫廷教育和骑士教 育为代表的封建世俗教育的确立 C.以中世纪大学为代表的西方大学的崛起D.以城市学校为代表的新型学校的出现 【本题答案解析】A 本题关键考查西欧中世纪教育的特点,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从性质上分为宗教教育和世 俗教育。其中,宗教教育以修道院、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为代表,世俗教育以宫廷教 育、骑士教育、中世纪大学以及城市学校为代表。
28.下列表述中,具体反映夸美纽斯教育理论主张或教育实践贡献的是() A.国家应 赋予教会管理教育的责任和权力
B.面向一切青年男女实施无目的和程度差别的教育 C.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为高教学效率供了理论基础 D.抛弃引证《圣经》的传统做法,运用类比自然的方法论述自己的教育观点 【本题答案解析】C 本题关键在于考查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夸美纽斯总结各教派学校中实行班級 授课的初步经验,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班级授课制度。
29.1896 年法国《国立大学组织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 A.法国传统“大学”的复办 B.法国现代“大学校”的诞生 C.法国高等教育国立化进程的开端 D.法国中央集权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本题答案解析】A
1896 年7 月颁布的《国立大学组织法》使得法国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复办。
30.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洲新教育运动开启的标志是() A.法国教育家德莫林开办 罗歇斯学校
B.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C.德国教育家利茨创办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 D.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组建 国际新学校局
【本题答案解析】B
1889 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 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3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时期,出废除课堂教学和课程表以及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 合同式的学习的教学改革实验是()
A.葛雷制
B.文纳特卡制 C.道尔顿制 D.昆西教学法
【本题答案解析】C 美国教育学家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立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主张: 第一, 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学生用“公约”的形式确 定自己应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这一制度是道尔顿制。
32.1999 年美国总统签署《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案颁布与实施的主要目的 在于()
A.实施“生计教育”
B.加强“新三艺”教学
C.构建美国职业教育系统
D.确立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国家标准
【本题答案解析】D
1994 年,美国发布《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批准设立“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委 员会”, 确立了国家和州级的内容标准、操作标准、学习机会标准和州一级的评价标 准。
33.关于英国高等教育改革,1963 年《罗宾斯报告》出的主要建议是() A.强化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分配的宏观管理 B.废除高等教育的“双重制”,构建民主化的高等教育体制 C.确立“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和“多科性结构”为核心的大学治理与发展原则 D.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并且原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供高等教育课程服务 【本题答案解析】D
1963 年,以罗宾斯为首的专门委员会发表了《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该文件探讨 了英国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服务这一重大问题。报告建议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 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供高等教育课程,此建议后被称为“罗宾斯原 则”。
34.小星在家很任性,上学后常与同桌为座位发生纠纷。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儿童心理 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他在家中养成的习性对其在校与同学相处的影响可归属于生态 系统中的() A.微观系统B.中间系统
C.外层系统 D.宏观系统
【本题答案解析】B 中间系统是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中的第二层次的生态系统,指促进儿童发展的 各种 微观环境之间的联系。如果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儿童的发展可能 实现最优化。相反,微观系统之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35.为了顺利背诵课文,学生在理解课文各个段落意义的基础上,认真整理了各段落 之间的关系。这种学习策略是()
A.监督策略 B.复述策略
C.精致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本题答案解析】D 编码与组织策略是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它关系,使之形成种结构以达到 有效保持之目的的一种学习策略。题干中该生认真整理了各个段落意义的基础上,认 真整理了各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组织策略。
36.具有掌握学习目标取向的学生对智力往往持() A.增长观B.实体观
C.多元观 D.三元观
【本题答案解析】A 具有掌握目标定向的个体,持能力增长观,其学习目的在于高自己的能力、技能以 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终极目标,把困难看作挑战,有助于深加 工策略的使用, 拥有更多的自我述。
37.学生数学基础好,学习教育统计课程时感觉学习很顺利。这种学习现象属于 () A.横向迁移B.纵向迁移
C.逆向迁移 D.重组迁移
【本题答案解析】B 纵向迁移又称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8.知识从长时记忆中被取到工作记忆,是通过所谓“激活扩散”的过程而发生的, 对这种取机制的合理解释是() A.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B.聚合性思维能力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 的作用C.知识取的可能性与知识的自由度有关 D.知识取的可能性与知识所建构起来的内在关联度有关
【本题答案解析】D 激活扩散模型认为知识(概念)是以语义相似性或联系为中介组织起来,知识之间的内 在关联越多,就越容易取。
39.下列有关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述,错误的是() A.定量研究一般有固定的计 划,定性研究一般比较灵活 B.定量研究主要检验理论证明假设,定性研究主要寻求解释性的理解 C.定量研究一般在可控制和操纵的条件下运行,定性研究一般在自然情境中进行D.定 量研究主要运用归纳法,定性研究主要运用演绎法
【本题答案解析】D 定量研究是采用标准化的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量化手段,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 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假设或出结论的研究。定性研究是采用历史回顾、 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 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研究。
40.在研究中,研究者从学生对作业量,作业难度及教学进度的感知来了解学生的课 业负担情况,这遵循了教育研究的()。
A.操作性原则 B.检验性原则C.公共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
【本题答案解析】A 操作性原则是指教育研究中所使用的概念术语要有明确的可操作的语义规定,以便对 其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考察。
41.一关于教学质量满意程度的调查问题,只给出了“非常满意”“满意”两个答案选 项,这违背了问题答案设计要求的()。
A.完整性 B.互斥性
C.相关性 D.同层性
【本题答案解析】A 编写调查问卷的问题时,需要遵循相关性、层次性(同层性)、穷尽性(完整性)、互斥 性、适切性。所谓完整性即穷尽性,指答案应穷尽一切可能的回答。
42.观察法作为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其中直接观察法的局限在于 ()。A.不易收集非语言行为
B.不便于在自然情境下进行C.不利于纵向分析
D.不适合大规模的研究
【本题答案解析】D 观察法按照观察的方式(是否借助仪器和设备)不同,可以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和述,因此直观具体。
43.在一次科学测验中,甲生成绩为 80分,乙生成绩为 40分,可以说甲生的成绩比乙 生多40 分,但不能说甲生的成绩是乙生的两倍,因为学科测验的测量类型是()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本题答案解析】C 定距测量中,数字不但可以按大小排序,而且一定数量的差异在整个量表的所有部分 都是相等的,也就是有相等单位。
44.教育行动研究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体现了教育研究的()。
A.人文取向
B.实证取向C.实践取向D.整体取向
【本题答案解析】C 本题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追求,不追求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实践取向的研究范 式。
二、辨析题:46~48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要求判断正误并着重阐明理 由。
46.间接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隐性课程。
【本题答案解析】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有意或无意习得的未包括在正 式课程之中的知识、规范、价值、态度或行为习惯。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潜在性和 非预期性;弥散性和普遍性;它的影响具有持久性;它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 (3)德育的途径有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间接的道德教育是在其他学 科教学或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渗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和掌握道 德知识与道德观念的教育活动,主要有教学育人、指导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 环境育人等。主要包括除思想品德课、时事政治课等课程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课 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活 动;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等。间接的道德教育无处不在,存 在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中,存在于课堂内外,存在于学校内外,且不可认为德育通过直 接途径得到实施。 (4)综上所述,间接的道德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显性的和隐性的课程实现,还有其他 的很多途径。因此将间接的道德教育认为是一种隐性的课程是片面的、错误的。
47.颜之推出“德艺同厚”,其中“艺”是指经史百家书。
【本题答案解析】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颜之推出“德艺同厚”,是指士大夫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德、艺两个方面。其 中, 关于“艺”的教育,颜之推主张以广博知识为教育内容,以读书为主要教育途径。 他强调读书的作用,认为读书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一切知识,世人要见识广博。颜之 推本质上是一位儒家思想家,因此,“五经”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很神圣的,认为“五 经”是必读之典籍,广博之起点。读书不能仅限于“五经”,百家群书亦当研习。 (3)但是,“艺”的教育内容除了经史百家等书本知识外,还应包括处身士大夫社会生 活中所需要的“杂艺”,即琴、棋、书、画、数、医、射、投壶等,这些技艺在生活中
有实用意义,也有个人保健、娱乐的价值,但他反对以“杂艺”专家自命,以“杂艺”取 荣宠。 (4)综上所述,把颜之推的“艺”仅局限于是经史百家书的观点是错误的,处于特殊历 史时期的颜之推在教育内容上有此创新也是时代变化的产物。
48.观察学习是一种复制式的模仿学习。
【本题答案解析】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观察学习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都拉出来的。观察学习也就是通过观察并 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包括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 过程。注意过程是指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保持过程是指观察者记 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及储 存。动作再现过程是指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行 为,选择和组织榜样情景中的要素, 进行模仿和练习并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的精炼行 为。动机过程是指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模仿动机存在直接强 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等三种来源。 (3)其中,在动作再现过程,观察者需要选择和组织榜样情境中的反应要素,进行 模仿和练习,并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可以看出,这种模仿是经过选 择和组织的, 并不是完全复制的。 (4)综上所述,虽然观察学习是一种模仿学习,但绝对不是完全复制的。
三、简答题:49~53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75 分。 49.简述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条件。
【本题答案解析】
(1) 小组合作学习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以合作 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学生在 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它强调学生 要有合作意识和个人责任感,它通常比个人学习效率高,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 会,在科学技术日臻综合的学术界,合作共赢显得尤其可贵。
(2)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条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组合作的时机要适当。不仅要有合适的时机,还包括合适的内容在教学实践 中,结合新课标标准的要求,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 交流。 第二,小组合作要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 上,在学生个体解决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第三,小组合作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学生在讨论时互相尊重,学会倾 听。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 第四,小组合作要有明确分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工,从而在合作的过 程中进行自评与他评,然后找出不足,发扬优点。
50.简述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内涵与表现。
【本题答案解析】
(1) 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是指教师作为主体,在遵循社会、教育规范及精神规律的 前下,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表明教育信仰与意见,自由、不受他人干扰地从事教育教学及相关工作的权利。教师专业自主权是教师的法定权利,教师专业自主 权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属性,教师专业自主权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属性。
(2) 教师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其表现是对从业人员聘用、解职的专业权利不受 专业外因素控制,表现为专业工作者应获得本专业资格证书,专业内部有不同的职称 来标志专业水平差异等。
51.简述黄炎培职业教育社会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本题答案解析】
(1)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 育的创 始人和理论家。
(2) 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社会化和科学化。黄炎培将社会化视为 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犹如人的灵魂。 他认为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 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种人才,即办种学校。 这强调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 1培养目标的社会化———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适合社会生产和社会合作的各行业 人才。 2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学校的专业、程度、年限、课时、教学安排均需适应社会 需要和学员的志愿与实际条件。 3办学方式的社会化———充分依靠教育界、职业界的各种力量,尤其是校长要擅长 联络社
会各方面力量。
52.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联系和区别。 【本题答案解析】 (1)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是一个合成概念,不是单一的概念,成就动机包括三种 成分:认知内驱力、自我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他认为,学生所有的学业行为 都可以从这三方面的内驱力进行解释,这三种成分的比重由年龄、性别、社会地位、 人格等因素决定。 1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 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它不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种外部动 机。 3附属内驱力是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 要。 (2)马斯洛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且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 们的需要。 它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为缺失性需要,后三 种为成长需要。 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在种程度 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是因为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 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在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性需要是爱和自尊。 (3)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都认为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知 识的产 生、发展及更新与个体的体验、兴趣和动机紧密相关,个体对于知识的接收不是机械 的、刻板的,并且认为知识与个体的需要息息相关。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个体
的学习动机倾向于社会对于个体的需要,后者的学习动机更注重个体因为自己的需要
而去获得知识与经验。
53.简述教育研究中抽样的基本要求。
【本题答案解析】 (1)抽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 研究的过程。目的在于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 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要求 1明确规定总体。要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明确总体界限。研究的目的、课题性质决定 总体的内涵。研究目的决定了总体的范围。研究者准备将研究成果推广到什么样的范 围,就应在该范围内抽样。 2抽样的随机性。要尽可能使每个被抽取的个体具有均等的机会,也就是说使被抽取 的任何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在选择上没有联系。 3抽样的代表性。要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总体。抽样的偏差将导致研究结论的 无效。要使抽样有代表性,还必须对抽样误差进行正确估计。 4合理的样本容量。要科学地确定样本的大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 实际上收集资料的可能性,并使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一般来说,样本容量与样本代 表性呈现正相关,大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研究结果可能更有一般性。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4年 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对青少年学生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 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 2017年 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 和文化自信, 《意见》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牢把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交流互鉴、开放 包容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 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2018年 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要求深入学 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 自觉自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 教育。
请回答:
(1)阐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2)结合材料,如何理解教育的世界性和民族性。 (3)结合材料,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角度阐述如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本题答案解析】 (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表现在教育的文化功能,即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 能;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更新、创 造功能。
其次,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在: 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即影响着学校教育 培养人才的规格;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上;文化对教育教学方 法、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2)当代的改革开放,已把中华民族置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中。它的发展不光是一 个适应全球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能动创造、开拓进取的民族化过 程。这一趋势使民族性和世界性成为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民族化可以理解为在教育的国际学术交流中,以本国国情和民族特性为基点,以 促进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对外来文化进行精心的鉴别、选择和改造,使其与本土文化 的优良因素进行交融,形成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本国特色、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教 育理论和制度。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认同或接受,进而 使自身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一个狭隘封闭的民族,其教育目的价 值取向往往带有封闭保守性,一切以维护本民族利益为根本。 当代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有 国家和民族在信息、交往和利益方面体现出普遍的相关性,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与合作 已成为每个国家或 民族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因此,一个民族的当代发展必 须要有“世界性” 意识,把握一些必要的“世界性准则”,才能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注 重体现世界性是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应有之意,但绝不意味着民族性的价值取 向不重要或不需要了。这种把世界性仅仅视为完全一体化或同质化过程的认识,是极 其片面的。因此,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在民族开放中发展民 族、创新民族精神,使民族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 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上需要对民族性和世界性予以很好的 理解和把握。一是对民族性的理解和把握要避免僵化和封闭。坚持民族性的价值取 向,不是以自己的传统特点去抵制全球化趋势,不是单纯要求对民族自身的维护,同 时也要求对民族自身的发展。要重视民族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赋予民族具有发展活力 的新品质,即开 放性和容纳性的品质,这是民族生命活力的根本所在。二是在理解 和把握世界性价值取向时要避免盲目性。不能把民族的世界性过程理解为“全盘世界 化”或“全盘西化”,也不是盲目地跟随世界发展,或盲目照搬他国模式。一个走向世界 的民族,应该对世界有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的借鉴精神和合理选择的能力。一个 国家或民族在自身世界性过程中,必须体现借鉴性和选择性。
(3)根据泰勒的目标模式,他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目标。首先,要对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这必须考虑学生对 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其次,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对已 选择出来的需要、当优秀传统文化目标进行筛选;最后,陈述教育目标,每一个传统 教育目标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
2选择学习经验。泰勒出了五条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为了达到一目标,学生必 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传统文化的目标;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教育目标所隐 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 之内的;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同样的学习经验往 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3组织学习经验。在组织学习经验时,应遵守三个准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连续性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传统文化课程要素;顺序性是强调每一个后续经验以前面 已有传统文化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传统文化内容加以深入、广泛的展开;整合 性是指各种传统文化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便于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把自己的 行为与所学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4评价结果。评价是查明学习传统文化经验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其目的 是要全面地检验学习传统文化在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引起所期望的那种结 果。教育评价至少包括两次评估:一次在教育计划早期进行,另一次在后期进行,以 便测量在此期间发生的变化。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 1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应坚持忠实取向。课程是由专家开发的,教师是课程的被动 “消费者”,应在课堂中忠实地呈现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传递相应的传统文化理念。 2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应坚持相互适应取向,传统文化课程概念较为“宽容”,既包括 由专家开发传统文化课程,也包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还 包括学校、社区等其他因素。 3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应坚持创生取向,传统文化课程是教师与学生体验到的教育经 验,传统文化课程知识不是以教科书、教学指导书等为载体的外部的、静态的、物化 的内容,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在特定情景中共同创生的内在的、动态的“人格结构”。传 统文化课程与教学要有机地整合于一体。
55. 论述 20世纪 30年代欧美新传统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本题答案解析】
(1)要素主义
1产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20世纪50-60 年代开始在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 2主要观点:学校课程的核心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严格 的训练智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刻苦和专心;教师应该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权威 人物。
3要素主义教育对美国20 世纪 50—60 年代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出的 教育主张和教育观点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有些主张和观点被采纳为国家的教育政策。 但要素主义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能力水平、忽 视学生的动机和情感、所编的教材脱离学校教育实际等,因而受到一些社会和教育界 人士的抨击。 尽管要素主义教育从 70 年代起已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但其在教育领 域仍有一定的影响。
(2)永恒主义
1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产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20 世纪 50-60 年代在教育界曾 有过较大的影响。 2主要观点:教育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永恒的理性;永恒的 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 3永恒主义教育出的一些主张包含着合理的因素,对当代教育有着一定启迪的价 值。但应该看到,它的观点大多依赖于哲学的思辨,而缺乏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依 据。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思想,永恒主义教育在教育理论上有一定影响,但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范围不大,主要限于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 特别是由于永恒主义 教育的复古态度,把学生的学习限于古典著作,因此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 (3)新托马斯主义
120 世纪30 年代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在美国流 行。 2主要观点:教育应当以宗教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 民;学校课程以基督教精神为基础;教育应该处在教会的严密控制之下。 3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时代,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家在强调宗教教育的同 时,也尝 试出“现代化”和“世俗化”的口号,并要求重视精神生活方面的教育,因此,在欧美 国家的一些学校里,特别是在天主教会的学校里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它的宗 教色彩, 其影响不如要素主义教育和永恒主义教育,更由于它的观点中难以自圆其说 的矛盾而陷入了窘境。
56.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只按第I道的成绩计入总分。I.阅读 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即便在当下有关动机引发的更为整合的“预期价值论”中,韦纳的归因理论也占据着重 要的地位。所谓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学业成败的原因做出解释。在韦纳看来,个体一 般会将自己的学业行为结果解释为由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及运气四类原因所致。在 对这四类原因作进一步分析时他发现,对每一类原因均可按三种特征来理解,第一这 种原因是源于自身内部还是外部环境(即归因控制点),第二这种原因是稳定的还是 不稳定的(即归因稳定性),第三种原因是可控制的还是不可控制的(即归因可控 性)。韦纳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指出, 归因一旦形成,不仅影响到学生当下的情 绪,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他对自身以后学习的期待和学习行为,乃至今后的学习成 就。
请回答:
(1)指出上述四类归因所具有的特征。 (2)指出当学生的学习出现失败后若他做出上述四种不同的归因,那么在情绪反应 对未来的期待、对行为的影响上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效果。 (3)根据(2)的分析结果在韦纳的归因理论框架内对教师如何塑造学生理想的归因 做出 推论并就实现这一推论出合理建议。
【本题答案解析】 (1)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 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 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的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的和 不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其中,能力是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努力是 内部、不稳定、可控的;任务难度是外部、稳定、不可控的;运气是外部、不稳定、 不可控的。 (2)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四 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 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 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那么以后的考试会努力学习;而把考试失败归 因为能力不够,则会产生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尝试,却总是 经历重复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3)由于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 养。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地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即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 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 树立对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争取在以后 的学习中获得成功。
II.结合下述实验案例回答问题。 为了验证“罗森塔尔效应”,研究者依据期望原理出了实验假设:“那些被教师认为 有培养潜力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期望会取得比其他学生更优秀的成绩”。研究者选择一个 新入学的班级进行实验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首先对该班级的学生进行学科测验把 学生随机分为同质的 A组和 B组研究者告诉教师 A组学生是学科成绩高的有培养潜 力。一年以后研究者叉对这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测验测验结果表明A组学生平均成 绩明显高于B组学生实验结果证明了实验假设即教师的期望与学生学科成绩高之间 存在着因果关系。
(1)该教育实验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2)该实验设计的格式是什么?有哪些优缺点。
【本题答案解析】
(1)本实验包含的要素: 随机分组,本实验中根据实验前的学科测验,“把学生分为同质的AB 组”,一般
用 R 表示;自变量,即变化的措施、条件,操纵的实验变量,本实验中是“告诉教师 A 组学生有潜力”,一般用 X 表示一次测试或观测,是实验处理前或处理后的观察与 测定,本实验中“前后两次科学测验”,一般用O 表示;研究主体是该研究者,研究对 象是学生的成绩, 研究关系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更容易获得优秀的成绩。 (2)该实验是“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首先实验前进行了“学科测验”即前测, 其次分 AB两组,告诉教师A组有潜力,最后一年后进行测验A组比 B组高。
1特点,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则不给予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 后测。
2优点 a.由于利用随机分派方法分出两个等组,就可以控制“选择”“被试缺失”等因素对实验 结果的干扰;该实验中随机把学生分为同质的AB 两组。 b.两组都进行了前后测,便于作对照比较。如果在前后测之间这段时间内,有什么情 况 影响,若“成熟”“测验”“统计回归”等无关因素发生了干扰,则两组是相同的。该实验 中分别进行了前测、后侧的科学测验。 3缺点,可能产生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果而影响外在效度。
基本格式:R |
O1 |
X |
O2 |
R |
O3 |
|
O4
|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